10/09/2015

為何要咬住學術地位不放鬆? (雷鼎鳴)


任何機構都會犯錯,但它受不受尊重,並不在於它有沒有錯,而在於它有無糾錯能力。究竟港大校委會投票後所得的決定,是一錯再錯還是撥亂反正?


大學是個複雜的制度,外行人常有誤解,但說穿了,是種互相制衡、多層檢查,以利於自由追求學術的制度。校委會或校董會的權責是制定發展大方向,配置資源及決定校長與多位副校長的人選,教委會則是校內學術最高架構,校委會成員無權干預學術事務或教員的升遷。在校內的各院系,也是互相制衡檢查。一個教授要升級,要經歷多層的評估審核(在我校是六層),但最重要的一層是所屬學系同行的評估,而這些評估又會以國際上同一領域的學術權威所寫的多份報告為核心。


系外人參與 防止系內人搶佔地盤


不過,優秀的大學都不會只對申請人所屬學系給予評估權,一定也會有系外非同行的教授所組成的委員會作檢查判斷。為甚麼讓系外的非同行去決定最後的生死?這也是平衡與檢查的一部分,可防止系內同僚對自己學科自吹自捧,交換人情,或為自己系搶佔地盤等。但此種制度必需要校內有相當一批教授懂得評估其他領域教授的學術成就,此種能力不是人人皆有,需長時間訓練培養,我因職責關係,先後有五年時間要參與評估全校各專業的同事的升遷,讀過的來自各世界權威的評估信總有一兩千封以上,參與過的討論無數,算是對這些評估有點認識。當然,港大校委會也有人認識。


我的經驗是,上級委員會雖會倚重下級的同行專業的評估,但很少照單全收,人人都會作出獨立的判斷。若發現下級有顯眼的錯誤,必會糾正之,而且不會認為這是在侮辱下級的判斷。此類否決的事情,每年不知出現凡幾。


港大校委會這次關於陳文敏教授能否擔當負責學術人事的副校長的決定,可以是基於陳的政治形象是否中立、管理能力是否足夠,又或是學術地位是否崇高等等。每一種理由都可以有爭議,但因此職位是學術把關人,學術地位或眼界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此事已鬧得沸揚,社會中或各間大學早已議論紛紛,不再只是港大自身的事務。外界,包括我,也會問,究竟校委是根據政治、管理還是學術去作決定?


上述政治、管理與學術都各自是重要條件,我且認為學術是必要條件,否則一所有地位的大學的學術把關人學術地位不足,情何以堪?對其他大學的形象也不無影響。有人認為社會不應咬住陳的學術成就不放,我不同意這看法,而且認為必須咬住,因學術成就的真假或高低,正是判斷今次校委是否因受到外間干預而更改決定的試金石!


需判斷學術地位 考慮任命的理據


假如陳的學術地位很高,但校委不理會,因而否決了他,那麼這些校委考慮的便必是學術以外的因素,如政治,如管理能力,但就算這樣,也不能說校委一定不對,只是反對校委決定的會更振振有詞。


假如陳的學術地位不足,而陳的支持者仍不理會,繼續盲撑,那麼這些支持者便必定是不重視學術之輩,政治干預校委的,可能正是他們。


誰有資格去判斷陳文敏的學術地位?有人認為只有物色委員會有此資格,校委會不能過問。這是錯誤的觀點。物色委員會內有學者也有非學者,非學者不懂判斷學術水平,只會注意非學術的因素。若說校委會不能再審核物色委員會的學術判斷,那麼便意味着它也不能審核物色委員會的非學術判斷,換言之,它只能是一隻橡皮圖章。況且校委會內也有兩位前任大學校長及著名學者,他們的學術能量不會比物色委員會低。當然,在正常的情形下,校委會不會隨便質疑物色委員會的判斷,除非是見到後者有顯眼的錯誤。

(未完待續, 下半篇談證據)

 

(Sky Post 201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