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2017

「兩檢」巨額效益有數計 (雷鼎鳴)


高鐵「一地兩檢」問題鬧得沸沸揚揚,我估計在這場所謂的民意戰中泛民會是輸家,原因是他們用錯了策略。每天從陸路跨過港深邊界的便有六十多萬人次,很多港人對內地十分熟悉,由一些幾乎從未踏足內地的政客匪夷所思地把高鐵說成了恍如「屍殺列車」直衝至西九,豈不容易使人懷疑他們有神經病?

 

  經濟學家重視成本效益,要判斷「一地兩檢」是否可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不可或缺。這裏有兩個問題:假如沒有「一地兩檢」,高鐵的成本效益會怎樣?若是有「一地兩檢」,會額外增加多少效益?

 

  社會中人,包括一些建制中人,認為若無「一地兩檢」,高鐵會變成廢鐵。我不認同這個論斷。2016年1月29日我在《信報》寫過篇《重算高鐵帳》,是要把建造高鐵超支後的新數據也考慮在內,執筆之前我人做足功課,先推斷出政府用了甚麼假設去估算成本效益,接著亦約見了政府及港鐵負責推算這筆帳的技術人員,從討論中確認了我基本上並無猜錯他們的假設,但又發現了他們一個技術上的不當假設,他們認為未來幾十年港人工資的增長率只是GDP增長率的三分之一,這是殊不可能的。因時間便是金錢,薪金正是量度時間價值的工具,所以政府低估了高鐵的效益。

 

我自己估算時,除了必要的改正外,基本上都用政府的假設,算出高鐵的投資回報率是5.25%(註)。

 

  要注意,在作出這估算時,我單是根據港深段可節省多少時間,而沒有理會深圳以後的行程會怎樣。換言之,5.25%的回報率沒有包括「一地兩檢」所帶來的額外效益,也沒有理會到香港可連上高鐵網絡所得到的其他好處,但就算是5.25%這個被低估了的回報率,已經不錯,高鐵不會變廢鐵。

 

  但這是否意味著「一地兩檢」可有可無?當然不是。若有「一地兩檢」,對目的地不是深圳的人會帶來更多的方便,而這些方便又會帶來額外的巨大經濟效益,只有笨蛋才會放棄。這額外的經濟效益有多大?

 

  2014年每天陸地過境的旅客已有60萬人次,政府假設大約六分一旅客會用高鐵,即每天約10萬人,到了2031年會增至超過15萬人。坐高鐵的收入一般較高,假設他們的平均時薪是一百元(即每月萬多元薪水),但會逐步上升。若無「一地兩檢」,到了深圳後要下車,過海關,在巨大的車站內找尋及等待另一班車轉車,據我多次乘坐高鐵的經驗,可能浪費多近一小時。為方便計算,假設未來成本的折現率與工資增長率相若,那麼可算出若有「一地兩檢」,在2047年之前,共可節省價值約470億元折現值的時間,這裏尚有一隱藏的假設,是約七成高鐵乘客目的地或出發地是深圳,不是更遠的地方。

 

  這470億元的額外收益,其中部份為內地來港旅客所得,但未包括因此而帶旺旅遊業的得益,及香港可納入內地及國際高鐵網所形成的巨大商機。為了一些杞人憂天的理由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很蠢。

 


 

(Headline Daily 20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