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2017

「土地供應專責組」應發動大辯論 (雷鼎鳴)


  政府剛成立了一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它並無行政或法定權力,其成立的主要目標似乎是要推動一次有關土地問題的社會大辯論,但辯論不能無的放矢,這小組其中一項職權便是「提升公眾對土地供應有關事實和限制的認知」。

 

  我幾年前已贊成應該有這樣的辯論。房屋問題早已成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據紐西蘭一組織Demographia所做的跨國調查,香港樓價的中位數是香港住戶收入中位數的十八點一倍,在世界四百零六個被調查的城市中,高踞第一,遠遠拋離第二名雪梨的十二點二倍。

 

  其實這對於飽受樓價愈來愈貴,但房屋面積卻小至納米型的港人來說,這個世界第一是毫不使人驚訝的。多年以來,批評樓價高的言論已不知凡幾,但頗多的評論我相信是焦點錯置,既搞不清甚麼是推高樓價最重要的因素,也不願承認天下沒有免費午餐,要樓價下降,我們便必須有取捨。這一事實,政府在辯論前希望公眾能先提高對相關事實與限制的認知,是應有之義。若不懂得對症下藥,港人可能一直都要捱貴樓。

 

  影響樓價的因素當然很多,但有些並非很重要,有些卻有決定性。我二○一○年八月三十日在《信報》寫過篇「香港樓價高企的原因」(見我的博客),指出炒家與地產商都不是高樓價的主因,土地供應不足才是。有些網民把此文罵過半死,但今天看來,我的立論完全得到事實的支持,反而是社會的後知後覺可能拖慢了制訂正確政策的時間。

 

  過去幾年一系列房屋政策已使到炒家幾乎絕跡,但樓價卻仍節節上升,「炒家論」一說,已可以不用理會。「地產霸權」一詞深入民心,地產商的確都希望賺盡,但若無政策的支持,他們的能力其實十分有限。從一九九七至二○○三年,樓價下跌了六成三,原因主要是因為預期樓宇供應會大幅上升所致。雖說當時經濟不太好,影響了樓價,但不可忘記,二○○○年期間科網股熱潮帶來的經濟復甦也扭轉不了樓價的跌勢。地產商在此役中根本無法抵擋市場的力量。舉個例子,新鴻基地產在九七時的股價高位是一百一十六元,但二十年來,它大多數時候的股價都只是稍高於一百元左右,難說它得到了多少暴利。究其原因,是地產商要面對二手小業主的強力競爭,從二○○七年到二○一一年,二手交投量是一手新樓交投的十點三倍,地產商那有壟斷能力?不過,自從近年限制小業主買賣的政策推出後,二手盤的交投便跌至一手盤的二點五倍左右,地產商議價能力反而大增。

 

  但所有這些因素又都遠遠比不上土地供應的重要性。九七至○三年樓價因預期供應增加而大跌,○九年在金融海嘯經濟大衰退的環境下,樓價反而急據上升,原因便是當年只有七千多個單位出售。今天政府重新認識大幅度增加土地供應才是治本之道,是認知上的進步。但怎樣增加,以後再談。

 

(Headline Daily 2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