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最近被一個叫「支持公平收生」的學生組織告上法庭,美國司法部上周更公開站在這學生組織的一邊,指控哈佛收生不公平,歧視亞裔美國學生。
有何不公?該組織分析過從2000年至2015年共16萬名申請人的數據,發現美籍亞裔申請人的公開試分數及學業成績平均都一向高於其他族裔,但哈佛收生時用上了一項頗為含糊且充滿主觀性的標準,叫「可愛程度」(Likeability),亞裔學生在此大大失分,不少人因此無緣入讀哈佛。
其實哈佛的「制度研究辦公室」在2013年有一份它不願公開的內部報告,其中顯示出若收生時只看學業成績,現在哈佛的亞裔美國人,應佔學生的43.4%,就算把課外活動的表現也考慮在內,哈佛也會有26%的美國學生是亞裔的,但過去真實的比重卻只是19%。可能是受到壓力的關係,今年入學的亞裔學生倒是破了紀錄,高達22.7%。以上述數據看來,哈佛的確不易擺脫種族歧視的嫌疑,情況有如上世紀20及30年代歧視猶太人般。
「可愛程度」或涉種族歧視
上述的收生標準中用「可愛程度」的確不妥,隨時可為種族歧視作掩飾,但哈佛(其實也包括了很多其他的名校)有無更好的理據?美國的大學有一政策叫「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其核心是容許更多環境並不理想的少數族裔也能進入大學,亦即收生時成績及其他要求都較寛一點。因有此政策,為數頗多成績普通的少數族裔也可入讀名校,但亞裔學生成績太好,不但未被「平權行動」保護,還要被「扣分」。
美式「平權行動」是否公平?我推測它的「理論基礎」或許是這樣︰收生時只看學生已達到的成就,會忽略了學生成長時不同的環境。舉個例子,在教育十分發達的麻省一帶的中學生就算考SAT得滿分,往往被視作理所當然,申請入學或獎學金時會輸給SAT低100、200分的中南部落後州份的學生,原因是後者的學校差勁,但學生仍可在不利條件下取得還算不錯的成績,可證明此等學生頗具潛質云云。
究竟應該看已取得的成就還是要看某人在惡劣環境下的進步程度?我相信兩者都有道理。小兒在美國所屬大學,校方有些免費課程訓練如何才可在課室把書教好,我年輕剛當教授時也曾上過這些課,但覺十分沉悶,以後對類似課程敬謝不敏,但小兒只做研究,從未教過書,倒是說此課程頗有啟發性。其中一環節是把學生分成幾組,每組都參與同一教學遊戲,即製造出一些玩具出來,但不同組別獲分發的材料卻大有分別,有些資源豐富,有些卻幾乎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甚材料。其結果當然是有些小組產品精美,有些卻簡陋。此遊戲的目的正是要告訴一些準老師,有些學生成長時有足夠資源扶持,有些卻生活在匱乏中,所以不能單看做出了甚麼,也要知道他們在匱乏中取得了多少進步。
匱乏下取得進步更可貴
哈佛收生時若只因上述理由而為非亞裔學生加分,我們倒是不便苛責。不過,如何評估學生成長背景及進步程度,卻總不如審視已取得的成就這麼客觀,用「可愛程度」則更易為種族歧視開綠燈。亞裔家庭並不見得比白人家庭富裕,其最大優勢只是父母重視教育,為何大家都交稅(哈佛有接受政府不少資助),白人不用扣分,亞裔人卻要?哈佛可能水洗也不清。
行筆至此,倒是想到部分不懂歷史的年輕人對中國的評價。中國的科技及經濟總體而言當然是比不上美國,有些人卻因此而嘲笑中國。對熟悉中國歷史的人而言,他們知道短短幾十年前中國是如何的一窮二白,但即使在這種惡劣條件下,中國人民卻顯示出偉大的創造力及奮鬥精神,其進步速度之快是歷史上從未有人見過的。別人現在成就比你高,跑在你前面,但若你肯拼搏圖強,速度卻終會化為成就。
(Sky Post 2018-9-7)
(Sky Post 20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