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2018

美舞貿易戰之「劍」圖永續霸權 (雷鼎鳴)


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兩國都互有評論指出自身的痛點所在。在兩敵交鋒時雙方都示人以弱,這本是違反「狹路相逢勇者勝」原則的愚蠢之舉,但我們也不妨將這些論調視為現實的反映。貿易戰是兩敗俱傷之事,沒有贏家,但以今天中美兩國的經濟實力看來,卻也沒有一方能足以拖垮對手,美國發動貿易戰,十分不智。貿易戰的第一槍既已打響,我們可在此對形勢先作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美過度消費貿赤難減

 

據美國政府最初的說法,他們發動貿易戰是因為要扭轉美國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這種藉口本身便有幾個謬誤。

 

第一,稍懂宏觀經濟學的人都會知道,貿赤或盈餘都必須服從一方程式「NX=S-I」。NX是淨出口,亦即出口減去入口,若是正數便是盈餘,若是負數便是赤字;S是國民總儲蓄,I是總投資。

 

美國人有貿赤只是他們喜做大花筒,不願儲蓄,消費加上投資大於生產入不敷支,只能靠借債去支付開支,在國際貿易的層面上,入口便多於出口。美國若真的想減少貿赤,增加儲蓄便可。若不作此舉,就算減少從中國的進口,也需要從別的國家進口更貴的商品,貿赤只會更大。

 

第二,特朗普對於貿易的觀念,似仍停留在一、二百年前的重商主義思想中。對今天的美國而言,有貿易赤字並不等於她吃了虧,而是她討了別國的便宜。中國淨送出商品給美國,後者回贈的只是從印刷機印出的一張張本身並無使用價值的美元或美債,只要中國(或別的國家)長期不兌現這些紙張,而是把它們收在國庫中作儲備,美國便賺了,她沒有什麼好埋怨的。反之,若中國要求實物換實物,不是紙張換實物,美國便不能消費大於生產,她才會掉入新的麻煩中。

 

第三,特朗普及他的顧問似乎對現代貿易中的供應鏈毫無概念,這是使人拍案稱奇的。美國經濟學界人才濟濟,但總統身邊卻似庸人充斥,這可能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受不了特朗普的無知,也可能優秀的經濟學家都被他炒掉,更有可能是仍能留在他身邊的謀臣為保權位,不敢直言。所謂供應鏈,在全球化生產的過程中,是指一個產品的零件或元件,很可能不是來自一個國家,而是在不同國家生產。

 

生產鏈的一個突出例子是蘋果的手機,美國有幾位經濟學家,最近更新了他們對蘋果手機在不同國家附增值的估算。以2016年底的數據計算,一部iPhone 7出廠時的總成本是237.45美元,此機在中國組裝成本只是8.46美元,即總成本的3.6%。其餘的元件例如記憶體、處理器、屏幕等皆產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別的國家,若美國政府把蘋果手機當作價值240美元的中國貨,徵收25%的關稅,中國倒是沒有多大損失,反正中國只是組裝而已,但蘋果的生產線會轉到其他效率較低或成本較高的地方去,消費者便要付出更高的價錢;若中國以牙還牙,對蘋果手機徵稅,反而可使華為等手機搶佔了蘋果在內地的市場。

 

蘋果手機只是一個較極端的例子,其他中國出口商品中,中國製造的含量不一定只有3.6%這麼低。十多年前,劉遵義、鄭國漢及中國科學院的陳錫康等多位教授便曾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附增值進行過仔細複雜的計算,據近來他們用2015年的數據更新過的估算,中國出口商品中平均69.4%是中國自己創造的附增值,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則88.7%源自美國。

 

假設我們用美國的出入口數據(當中其實誇大了美國對中國的逆差),那麼表面上中國去年從美國入口了1304億美元的貨品,美國從中國入口了5056億美元貨品,但若以上面附增值的數據計算,美國只是從中國入口了3509億美元,出口到中國的卻是1157億美元,逆差2352億美元。又因在服務業上美國對中國有順差,所以真正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足2000億美元,不是現在被引用的3052億美元。

 

若貿易戰的目的只是要消除這2000億美元的逆差,問題便並不困難。中國市場每年的售車量是2600萬輛,遠超於美國市場的1600萬輛,只要中國與美國同意,每年多售區區的300萬輛到中國,美國對華貿赤便可立減1千億美元。中國每年進口原油4.2億公噸,若其中2億公噸改從已成為石油淨出國的美國購買,美國貿赤又可再減1千億美元,中國自己也沒有顯著損失。

 

不過,這些建議恐怕解決不了問題,因為貿赤可能只是美國的藉口,正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美國的「沛公」是什麼?一種可能是它要永續霸權,就算中國如何韜光養晦表明無意爭霸,美國以己度人,也只會相信中國只是在隱藏實力,另有企圖。階段性的意圖很可能是忌憚中國科技發的迅速,希望能遏止「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

 

美國這麼關注「中國製造2025」計劃,其實有些奇怪。這個計劃嚴格來說,是所謂的產業政策的一種,即中國政府配置資源去補貼或催谷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的發展。此種政策,對於受到補貼的行業自然有利,但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些行業較快的進步是建築在部分社會資源被耗費掉的基礎之上,總體經濟是得益還是有浪費,難說得很。事實上,產業政策是否可行有效,從來是爭議很大之事。若要推動此種政策必然有利社會,美國自己也可大搞特搞,從而保持科技領先的局面。美國政府若不相信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大可對中國的做法冷眼旁觀、心中竊喜;若是認為產業政策真的有用,自己大可也弄出個美國版的2025計劃出來,美國自己進步無人可批評她,但她不是自己進步,反而是要阻住中國的進步,是何道理?

 

中國可承受貿易戰衝擊

 

面對美國無理發動的貿易戰及呼之欲出的科技戰,中國如何應對?根據美國一些經濟學者近年對關稅效果的估計,就算美國全面地對所有從中國入口的商品都徵收40%的關稅,中國GDP只是損失0.46%而已,亦即本來12個月後可達到的GDP水平,要拖慢一個月到13個月後才可達到,中國完全可承受到貿易戰的衝擊。我們也知道,美國消費者極度倚賴中國的貨品,幾乎沒有人可以在美國生活一個月而完全不消費中國商品,一有貿易戰,美國人民生活的成本便要增加。也許美國人民要直接感受到貿易戰帶來的切身之痛時才可統一意志要其政府不要再胡搞貿易戰。在未來的一段頗長歲月,中國也應大力投資科技,甚至把向外商徵收的關稅全部撥作科研之用。技術領先,別人才不敢發起貿易戰。

 

(Ta Kung Pao 201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