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2014

財政收支為何會估錯數? (雷鼎鳴)


財爺日前在一午餐會,被問及為甚麼過去的預算案常估錯數,財爺表示「無言以對」,但接着他又說「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所展示未來幾十年的財政形勢,是「小組」而非財爺自己的預測,言下之意,似是說「小組」的預測會較為準確。


我是「小組」的成員,頓時甚感「壓力」。我們都沒有水晶球,不可能完全知道未來,但「小組」作的是二、三十年的中長期預測,性質與預算案每年所作的一年期短綫政府收支預測大有不同,會否「小組」的預測會比財爺的預測準確?我相信是會的,原因不在誰的預測能力更高強一點,而在兩種預測性質實在不同。為甚麼如此?這倒先要回答幾個相關的問題:一是近年預算案常低估盈餘,這是系統性的錯誤還是非系統性的?所謂系統性是指永遠都是高估或永遠都是低估,非系統性則指有時高估有時低估,互相抵銷後,總誤差可能會較低。二是財爺的所謂估錯數,源頭在哪裏?三是預算案的估錯數,是否意味着「小組」的預測也只是靠嚇?


預算存限制 未必緊貼現實支出




近十年來,預算案的確都低估了盈餘。就以緊接金融海嘯後的一年,即20092010年度的預算案為例,當時人心浮動,傳媒、政府與專業人士的悲觀言論鋪天蓋地而來,大有世界經濟已臨末日之勢(我當時相對地屬於樂觀派,並不相信經濟會不斷下行),政府預計的收入當然不會很好。但實際上經濟卻非如此差勁,在那一年度結束時,政府的收入竟比之前估計的高出21.7%,誤差不可謂不大。我們就算用20092014年這五年的總數來看,實際總收入仍是比估計總收入高出15.3%,似乎政府真的是系統性地悲觀保守,低估盈餘。不過,我們不要忽略一點,回歸後有五年香港出現赤字,200104年還是非常巨額的赤字,就在這三年,政府的實際總收入,竟比估計總收入低了15%。由此可知,政府預算的錯誤,並非一味悲觀或一味樂觀,而是有時高估有時低估,不是系統性的錯誤。


就算是非系統性的錯誤,我們總也希望錯誤的幅度會低一些,這便需要我們找出錯誤的源頭。在政府開支方面,我們的確看到政府幾乎每年的實際開支比預算開支要低一點,但不是太多。例如從20092014年,實際總開支比預期總開支要低2.9%。這個錯誤的確是系統性的,但雖然錯誤不算大,卻是難以改正亦毋須改正的,原因如下:每年政府各部門都要向財爺爭取預算,然後按所得到的預算去計劃開支。例如,福利部門總會先計算一下有多少人會來領取綜援,但如果有一部分綜援申請人並不合乎資格,就算資金尚未用盡,也不可能隨意向他們派錢,所以最後預算中的金額,很可能有小量剩下來。有時也有例外,基建成本近年上升很快,預算金額有可能不足以應付成本的上升。


長期的系統性預測 預知性較強




從上我們可見,預算中的開支是系統性地輕微高估,但預算中的收入與實際相比,則是時高時低,而且誤差巨大。這十分符合經濟理論,政府收入對GDP的上落十分敏感,GDP增長快,政府收入增長更快,GDP停滯,收入立時出事。但GDP在商業周期中的波動幅度有多深,周期有多長,經濟學理論中,早有證明這是不可能預測的(可以準確預測的是在周期中各種變量的相互關係)。既然如此,強求政府每年對收入預測準確,是不切實際的,例如政府收入中有涉及股票及樓市的印花稅,此等收入波幅巨大,怎可能預先知道?


「小組」對未來二、三十年的預測是按照一些可知的系統性因素而作出的,例如人口老化是可確知的,它所帶來的醫療福利等等開支預知性亦較強。又因為此類中長綫預測不用理會某一年經濟好景還是不景,商業周期的變化雖然會對政府收入帶來重大影響,但這些影響有時是在正面有時則是負面的,它們長期而言,互相抵銷,所以「小組」預測的準確度會較高

 

(Sky Post   2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