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20

從孟母三遷到學習氛圍 (雷鼎鳴)


  香港的教育出了重大的問題,已是難以爭辯的事實。短線而言,今年很多畢業生會難以找工作,經濟不景,再加上對求職者是否黑暴份子有疑慮,僱主那能放心招聘?中線而言,大灣區已躍升為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不但工業發達,而且創新科技小、中企林立,直接挑戰世界其他的科創中心。香港的人才卻遠未能融入,更遑論能充份利用到大灣區的優勢為香港的未來經濟佈局,這與香港缺乏國民教育有莫大關係。長線而言,我們知道十多年後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新科技便會噴薄而出,處理不當的話,隨時可奪走一半或以上的工作職位,但若準備及時,則可使大多數人收入增加,工作時間減少,但香港的教育系統有為此作準備嗎?



  要面對此等當代的困局,我們不妨從古老的智慧中尋求靈感。中國文化最簡單的撮要是自宋朝以後流行了近千年的《三字經》,當中有段文字我孩
時代已熟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這裏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是孟子年幼時與母親家住墓地附近,孟子所見盡是別人上墳拜祭的活動,遊戲中模仿起來,孟母見勢色不對,決定搬家。新居卻是地近商賈交易之處,年幼的孟子也很快模仿,孟母見此也不是辦法,決定又再搬家,就在學堂附近定居起來,果然孟子有樣學樣,學了怎樣做讀書人。第二個故事是孟母有次見到孟子躲懶,讀書半途而廢,生氣起來把織布機的布匹剪斷,孟子也知悔過,從此努力學習,天天向上,成為祖國美麗的花朵。



  第二個故事可作為勵志教材,但對教育政策卻無多大用處,但第一個故事卻大有參考價值。孟母三遷的意義與現代經濟學也頗有相通之處,經濟增長理論中所謂的「人力資本溢外效應」,意指在社群中,若人力資本或教育水平都很高,外來者若來此工作生活,他們的技能與生產力都會有所提高。例如一位物理學博士,若跑到麻省理工工作,可與頂尖同行切磋,其成就會好過到無甚科學家的盧旺達工作。近年經濟學界也興起過研究黑人為何收入得不到上升,被爭論的因素之一便是究竟鄰舍效應(neighborhood effect)大,還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力大。鄰舍效應也是指出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價值、與生產力都有很大影響。孟母三遷的傳統智慧及現代經濟理論都指出環境對教育的重要性。



  香港教育有甚麼缺失,使我們不能作深刻檢討?取其犖犖大者,有三方面。第一,香港的學生與教師大多仍未明白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我讀中學時,最優秀的同學都會選理科,數學及物理好的最有地位,能到麻省理工讀物理或電機工程的,被視為人生巔峰。數十年後情況已大變,大學理工科的學位變得毫不吃香,畢業生往往都學非所用,當上推銷員,但他們知否科技進步的力量能直接改變世界嗎?十多年後或更早,當大半的職位都可被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金融科技等取代時,我們今天還能不好好地為學生及年輕人作好掌握這些科技的準備而不是被科技取代嗎?所以香港的教育改革必應包含加強科學的原素,使社會有一種氛圍,重視科學精神,尊敬科學家的探索。學校、政府、社會應多搞科技講座、展覽、實地參觀、科技比賽等有益營造氛圍及鄰舍效應的活動。



  第二,大灣區的發展一日千里,全國人才匯聚,本身便自會洐生出強大的人力資本外溢,大家有誘因埋頭創新活動。香港的年輕人眼光太集中在香港這彈丸之地,不但會錯失這發展機遇,而且有可能被邊緣化。社會及政府應把建立與大灣區溝通交流的渠道放在優先位置,學校亦應投放資源讓學生能更了解大灣區。



  第三,香港的年輕人花了太多時間精力在學習及實踐如何破壞社會方面。攬炒不可能幫他們達至更美好的未來,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把年輕人從一種惡劣的鄰舍效應中抽出來,不是易事。教育局及教育界可能要採用一些振盪療法,把一批傳播攬炒思潮的老師炒掉,還教育界一個清潔乾淨的空間。有些同事眼見香港情勢惡劣,早已打算在大灣區買房子並遷進去,起碼孩子在那裏受到的教育及氛圍,可減低學壞的機會。這是代價昂貴的方法,若在香港便唯有要更小心的選擇學校,以免誤了子女的一生。教育局實應作出檢討,如何才能重建國民教育。


(頭條日報 20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