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20

取消通识科,才是教育改革上策 (雷鼎鸣)

 香港政府终于在社会大量批评高中通识科的声音中决定对此科动动手术,但我认为改革的幅度远不足够,要走的路还远。


通识科长期被有识之士诟病,此科在设计上有着先天性的缺陷,但却要强制所有考文凭试的高中生必修,而不是选修,对学生十分不公平。今次的改革,政府还是把它维持为必修,十分不理想。不过政府也不是毫无动作,此科的评分以后不是分七级,只有合格与不合格,这会使到大学收生时更不理会此科的成绩,学生放在通识科的精力会减少。


此前通识科的教材不用审核,以至有些课本中的内容偏颇,更不要说个别教师拿自己的政治偏见塞在教材中。世界各国及香港其他科目的课本大多有审核。这科过去却没有,出事不值惊讶。政府也决定把此科课时缩短一半,并取消「独立专题探究」部分。


为什么这科维持必修?我估计主要原因是政府希望能保住通识科老师的饭碗。但此科课时减少一半,总会对通识老师的需求大有影响,此事如何解决,政府选择了支吾以对的策略。此事倒无可厚非,教育首先要以学生利益为重,教师的利益是次要的。又因通识课在社会中的名誉不好,甚至有培植黑暴思想的嫌疑,所以要改名。


我从不反对通识教育本身,但对香港的通识科却一向持批评的态度,盖因其非驴非马,不但贯彻不了通识教育应有的理念,更成为了部分老师误导学生的政治工具。在此科形成的初期,已有不少教育理论家,把它描绘为一门可训练学生有独立批判思维的学科,此等主观愿望是好的,哪个搞教育的会希望学生完全没有独立的判断力?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年下来,香港中学出现了大批严重缺乏慎思明辨能力,但又自以为是思想闭塞的学生,通识科恐怕要负起很大的责任。从前的理念在实践中已告失败!


有人会认为改革通识科是源于政治考量,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哪一个政府会容忍学校中的一门学科成为了培养反对势力的基地?但若说通识科的主要问题只是政治性的,我却不同意。在教育意义上,此科的理念、课程设计,及教材都出了大问题,容易造成政治凌驾了教育,必须要动大手术或干脆废掉。


在教育上它出了什么问题?我常对学生说,在大学中能学到一些专业知识固然是好的,但就算学不到,只要能培养出一种科学地分析世界分析事物的态度及掌握到达此目标的方法,便没有枉读大学,此点对高中学生一样适用。科学分析有两个核心,一是要有逻辑,二是要讲合格的证据。逻辑的推理需要长期的训练,我犹记得中学时我们必修五年的几何科,当年几乎所有学校都统一用一本二十世纪初期一位英国人Clement Durell所写的经典几何课本,我后来把它与古希腊时期欧基里德所写的「几何原本」作一些比较,发现很多内容十分相近。


正是此书训练了包括港人在内的多国一代代的公民,使他倒明白每一步推理都需要逻辑根据,按此方法,有了结论后便再无争议的需要。即使在今天,我仍会认为把Durell作为五年的必修课本,比港版的通识科更能训练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我估计我那一代用过Durell的人,很多都会同意我这看法。


在此不能不提慎思明辨的基础是什么。这需要我们有一种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逻辑上说得通,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并非充分条件。我们尚需在对实际世界的观察中找出证据,归纳出一些规律,这便需要我们扩充知识,以免变成井底之蛙,并且要掌握一些工具。在众多事物中把合格的证据筛选出来。


判断什么是证据并不容易,我们今天在网上随处可找到胡说八道的「论述」。便知并不是很多人有科学求真的精神。对高中生这个年龄群,有两点是重要的。第一是课堂上所教的知识,应该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经得起考验的真正知识,否则容易错把一些报章或网上的个人意见当成真理。第二是判断对错的方法最好能相对简单明确,否则学生会如坠入云里雾里不明所以。最符合这标准的是自然科学,盖因其建于实验,某种理念是否成立,用适当实验可证明。


由此观之,就算一些高中生不是理科生,加强其理科训练十分有用。至于通识科过去大量倚靠一些时事性的资料作教材,却是犯了几个大忌。时事绝非经得起历史考验沉淀起来的知识,就算不是假新闻,很多社会事件都是天天变化,昨日的报导随时会被今天的新闻推翻,如何可成为教材?社会多变,却要从社会现象中总结规律,难度往往比从自然界来得困难,社会科学还是留给大学较适当。在中学则容易使学生以为在网上左抄右抄一些意见便等于作了分析。此种学习方法对达致慎思明辨这目标害大于利。


我大学在公认的真正通识教育的重镇芝加哥大学度过。所有学生不论主修若何都要读一年的物理科学,一年数学,一年生命科学,一年的社会科学,一年的人文学科,而且这些课程都经特殊设计。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原著读起,以至近代思想家的原著。其目的正是认为这些百年难得一遇的思想家都各有己见,学生可把他们的观点放在自己脑中争斗一番,再自行定夺出谁对谁错。


这是很高级的训练,对高中生而言也许陈义过高,但也不难找出代替品。中国的历史文化这么远久,当中的杰出历史人物及思想家无数,例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中便有大量人物故事足以教育我们的年轻人。通识科的核心内容改为以历史演变及人物思想作主导,比以今天的时事政治合理得多。


我们也应注意,科技的急剧进步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冲击着我们的社会,中学的课程理应增加数理科技原素。通识科过去占据了太多学生时间,机会成本之一便是他们少了学习数理科技知识的机会,这对他们的未来大大不利。所以我认为,上策是废掉通识科,中策是使它成为选修科,并改革课程,下策是仍容许其为必修,但当然,政府的改革中,它的重要性也削弱了,这也算是轻微的进步。


(中環一筆 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