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023

人口紅利消失了便又怎樣 (雷鼎鳴)

過去2030年,幾乎每年每月都會有一些對中國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感到不安的人跳出來,力陳中國經濟即將崩潰。但每當迷霧散去後,中國人民努力所得到的成績,又無一例外地把那些反華人士的預測變成笑話。這或許會使這些人像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見到華為的新手機後那般感到「不可思議的難受(incredibly disturbing)」。其實他們若不想不斷懷着悲愴的心情遭受失望的折磨,也不是沒有辦法,只需學點經濟學並精準地分析數據便可避免錯誤。

影響中國經濟的因素有很多,光是羅列出這些因素是不夠的,我們還需有定量的分析,知道每一因素的比重有多大。在芸芸因素中,有一個其實並無多大重要性,但卻常被錯誤地或誇大地提出來,就是人力資源問題。有些反華的人甚至是無政治立場的人都有提出,中國出生率低、人口老化,所謂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亦即勞動力已無增長甚至下降,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受到負面影響,有下行壓力。篇幅所限,我今次只討論人力資源這一因素,看看它對中國的經濟有何影響,其他的因素將來有機會再議。

人口減少 人均收入資源反增

中國的勞動力是否在下降?是的。根據《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2021年有7.802億勞動人口,比最高峰2016年的8.069億平均每年下降0.67%。為何勞動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1564歲的人口在減少。縱觀將來,因為生育率長期低企,勞動人口也不易再次上升。過去23年,總和生育率特別低,原因應是在新冠疫情下,大家都暫時不敢生小孩,不用悲觀地認為生育率將來也會這麼低。

勞動力下降對經濟是好事還是壞事?若其他因素不變,光是少了勞動力,本地生產總值(GDP)產值確會受負面影響。我曾使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鄒至莊所估算的中國經濟生產函數,計算出上述提到的勞動力平均每年減少0.67%,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會把GDP的增長率壓低0.27個百分點。但因為人口(或勞動力)減少了,人均所得反而可增加,每年人均收入可因此上升0.4%。人口減少可以促使每人擁有的資源及收入增加是好事,不明白為何不少人都只是負面地看待人口減少。

其實勞動人口減少也不見得真的意味着總體GDP下降,就算科技毫無寸進,社會的資本也無積累,我們也不能忽略中國的人力資源同時有3個變化在發生。

城鎮化健康教育 添勞動力質量

第一個變化是人口城鎮化的趨勢會繼續下去。城鎮化有何好處?人力資源從農村移居城市後,因環境的變化有利生產,他們的產值會大為提高。據中國的數據,城鎮人口的人均產值在2021年是農村的2.5倍。2021年,中國城鎮人口是9.143億人,與過去10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2.72%。這麼迅速的城鎮化,可大大提高整體勞動人口的生產力,其作用已遠可抵銷掉上述GDP增長率被削掉0.27%的影響。

第二個變化是勞動人口的健康有長足的進步。在經濟學中,健康被視作人力資本的一部分,沒有健康,哪能有多少生產力?反之,人民健康愈好,個個精神抖擻,生產力自會上升。只要看看新冠期間,各國經濟受到的打擊便知健康即財富。中國不久前還只是個發展中國家,1990年人均預期壽命是68.55歲,到了2020年卻已暴增至77.93歲。壽命的延長意味着健康有長足進步,它對經濟的定量影響仍需估算,但肯定對勞動人口的下降有強大的對冲作用。

第三個變化是教育的迅猛發展。在1997年,中國高校招生人數還只是95萬人,今天卻是過了1,000萬!2021年,中國共有接近2.5億的人口受過高等院校的教育,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中國近年科技進步神速,與人民教育水準的提高密不可分。以現在高等院校的規模看,未來人民的教育程度還處於快速上升階段,勞動力質量的進步,遠大於數量的輕微下降。

從上述可知,勞動人口的緩慢下降,影響甚微,它的作用遠不及人力資源質量大幅進步所帶來的效果。擔心所謂的「人口紅利」的消失,實乃錯讀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人口紅利」作用輕微,縱然消失了,也被「健康紅利」、「教育紅利」,「城鎮化紅利」等超額地補償回來。

 

(香港經濟日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