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2015

暴力與巧勁 中國經濟戰略的調整 (雷鼎鳴)


中央政府屢次提出,中國經濟會進入「新常態」,增長率不會如過去那麼高。股市從去年到今年6月急漲超過一倍多後,回落四成,期間出現中央「暴力救市」,接人民銀行又變相把人民幣貶值3%有多。

 

以前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幾乎毫無影響,但現在世界經濟的增長卻近半要靠中國支撐,中國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去年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些因素,在在都使人不斷要問,中國經濟往何處去?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如何?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能靠信口胡說,要靠定量分析及了解中國國情,也要看其未來發展策略,缺一不可,否則又會如過去30年來大多數西方評論家一樣,幾乎全錯。

 

定量分析需要數據,但對沒有使用數據經驗的人而言,他們可能根本不知哪些數字可疑、哪些可靠?中國的確有些數據我們要小心看待,例如,政府的財政常有不納入預算的神秘開支;地方政府上報生產時,有時為求表現,會誇大數據,但涉及稅款時,個人或政府又有誘因壓低收入;進出口貿易中,有個別情況顯示出,有人把同一貨品出口後又再入口,以圖人為造大出入口數據。

 

孩子教育 最大投資

 

此類問題,在尚未算發達的國家十分普遍,但卻並非無法估量其影響。例如,進出口皆被造大卻未必能造大外貿盈餘,後者是出口與入口的差別,涉及要拿得出來的真金白銀,而且GDP 並不直接受出口或入口影響,只受貿易的盈餘或赤字影響。

 

其實,GDP 數據最大的誤區,在於不少生產活動都不可能納入GDP 的計算之中。本來,GDP 是社會生產總量的價值,但這些生產必須經過市場的交易才能記錄下來,例如在家烹飪是有價值的生產活動,但它不會記錄下來,但到飯店吃飯的開支卻納入了GDP

 

對中國而言,最大的投資活動之一是家中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但此種投資很大程度也無記錄,因此GDP會被低估,諾獎得主伏格爾(Robert Fogel)便一直認為中國的GDP 被低估,原因在於沒有算入巨大的家庭內部進行的教育投資,而此種投資又對未來的經濟增長舉足輕重。

 

要唱好中國經濟的並非中國政府,去年世界銀行說中國GDP 已是世界第一時,李克強說這是在忽悠中國;中情局的世界事實書網站強調按匯率計算,中國的GDP 遠遠被低估了。但當世界多國經濟下行時,很多人卻又突然提出這是否因中國經濟增速減慢所引致。

 

若要找比較可靠的定量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每12個月一次的國家報告較為有看頭,今年8月剛發表的長達過百頁的中國報告,包含了大量的最新數據與分析,並指出IMF與中國官方的看法有何相同或差別之處;我們不用一定同意報告的分析,但它很值得參考,卻是顯而易見的。它對中國的經濟前景傾向審慎樂觀,絕不如某些人所認為的中國經濟快將崩潰。我曾經估算過中國的生產函數,並以此為據分析中國未來的經濟,主要結論與IMF的並非完全相同,但大致吻合。

 

中國經濟下行的重要原因是出於她發展戰略上的改變,在過渡期間,增長率可能還會受壓一段時間。中國過去發展的戰略主要特點是什麼?現在的新戰略有什麼新變化?推動新戰略時操作上有否出問題?

 

30多年來除改革開放外,中國靠幾個因素不斷把經濟推向新高。第一是她有大量從農村而來的廉價勞工,他們被送入工廠,立刻生產,而且從中積累生產經驗,使技術不斷進步;此方法能充分利用自己優勢,成效快,經濟可立竿見影。

 

經濟策略 悄悄調整

 

反觀印度,她靠較高檔的資訊科技生產帶動經濟,但只有很小比例的印度人民能進入資訊科技工業,成效慢得多。中國的勞工成本上升後,卻可得到不斷湧入城市的農民補充勞工,大規模的城鎮化又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近年工廠還逐步從沿海轉入內陸,開發新的勞工市場。製造業其實不但需要大量勞工,也需要龐大的資本。中國早已不用依靠外資,資金主要來自人民接近GDP 50%的極高儲蓄率。廉價勞工、城鎮化、高儲蓄可謂中國增長的鮮明特色。

 

上述的戰略近年已在悄悄地調整。最明顯的改變是經濟上的最大板塊本是第二產業,即製造業加上建造業,但現在已讓位予服務業。1980 年製造業加上建造業佔GDP 47.9%2014年稍為下降至42.6%

 

不過,1980年服務業只佔GDP22.2%2014年已升至48.2%,比第二產業更大。這不能說成是「去工業化」,但服務業愈來愈重要卻是明顯的趨勢。服務業有一優點,便是它比製造業更為勞動密集,生產同一產值的GDP,它需要多出30%的勞工,因此,若經濟往服務業轉型,就算GDP增長下行,也能創造出更多職位吸納從農村而來的勞工。低失業率對穩定社會十分重要。

 

中國的經濟轉型也包含着其他的元素。首先是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慢慢提高,否則若光是靠低技術勞工,會遇到來自越南等地的強力競爭,但提高技術含量需要科研與教育的配合,這些都需要長時間才能生效。中國科研經費已超過GDP2%,當中雖有水分,有些經費不一定直接與科研有關,但中國在國際上最頂尖的68份科研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在這些期刊發表文章,造假被揭發的風險較高,科研成果也較為受國際同行認可。

 

反貪工作 須打大虎

 

第二個配合因素是逐步把金融體制現代化。據IMF 報告所言,中國希望兩三年以內把人民幣變成自由浮動。金融體制現代化與匯率制度改革均非易事,看看最近的進退失據便可知,但其大方向卻沒有錯。第三個因素是希望逐步減低儲蓄率,增加消費比例。第四個是大張旗鼓繼續打貪。

 

上述的經濟從第二產業到服務業的轉型大計及與其相配合的輔助戰略都不能說是錯誤的,若成功,中國經濟可享有很長時間的高增長。不過,在時間拿捏和操作上,難度卻是絕對不低。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一般佔GDP 70%以上(香港則接近90%),中國則還不到50%,空間與潛力都很大,這條路還可多走20年以上。但有幾點中國是要小心的。

 

一、現在還遠非去工業化的時候,製造業還須發展,否則中國等於把幾十年製造業所積累起來的優勢拱手讓人,十分不智。服務業發展需要很長的時間,期間製造業不應被破壞。人民幣若升值太快,會使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力減弱,所以中國不應理會美國強要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過去一年多,人民幣兌歐羅、日圓、加元、澳元等的率皆升值兩成以上,現在應考慮一步到位,將其貶至低於其均衡價,然後才讓它自由浮動回升。

 

二、中國根本不用理會儲蓄率高企的現象。儲蓄率高意味現在消費會較低,但因儲蓄有利資金積累,推高經濟增長,所以將來的消費會較高。能夠把一生人消費總和的折現值最大化的儲蓄率叫「黃金儲蓄率」,而此儲蓄率的高低所在,要視乎生產效率是否進步較快,儲起的資金能否有效運用。我曾估算過,中國可以容納很高的儲蓄率,現近乎50%的總和儲蓄率與「黃金儲蓄率」頗為接近,政府不用插手。

 

三、反貪活動道德上十分正確,長期而言對經濟增長也有利。不過,貪污也是一種市場受到政府權力干擾扭曲後,順利運作所需的潤滑劑,缺此,經濟活動可能變得呆滯,各官員變成不敢做事或不肯做事。貪污是要打擊的,但應集中火力在大老虎身上,小蒼蠅則可要其悔過自新後考慮特赦一大部分。

 

放慢步伐 減少戰線

 

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方向正確不一定等於成功,推動的時機、力度與操作手段都大有考究。九十年代東歐採用「震盪療法」,想一步到位走向市場化,結果社會承受不了,經濟陷入困境。從「暴力救市」可見,中國仍有用brute force 的思維,所謂brute force,可譯作「暴力」,但更準確的譯法是「蠻力」。

 

用蠻力去解決問題,效果與「震盪治療」一樣糟糕,很易出事,在金融市場中尤易造成波動。不用蠻力,便應用巧勁。國退民進,讓私人企業更易融資,更易進入市場自由競爭,可淘汰沒有效率的國企,並且可製造新的職位。《勞動法》中有條文令員工做滿10年便擁有鐵飯碗,這條文在2008年初落實,到今開始對企業已形成了拔身而退、早點開除員工的誘因。讓私人企業有更大發展空間及廢除《勞動法》中上述有關的條文,才是巧勁。

 

平情而論,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新方向十分合理,而且經過30 多年的努力後,中國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經濟實力已很雄厚。不過,這並不意味中國已很懂如何配置其已經變得雄厚的資源。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最初身懷「九陽神功」,內力深厚,卻不懂發力,要學懂了「乾坤大挪移」後才發揮出「九陽神功」的威力。中國已有實力,但巧勁不足,在經濟轉型中反容易欲速不達。放慢步伐,不同時開展太多戰線,更易成功。

(HKEJ 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