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對內地倚賴愈來愈深,假期間到中環尖沙咀一帶看看內地訪客在港瘋狂購物便可知曉。內地經濟發展不一定可使每一個香港人都受惠,但若內地經濟出現停滯或倒退,香港卻必會蒙受巨大損失。在此局面下,香港切忌樹立一種向中央伸手要優惠的形象,正確的做法是多方考慮香港如何能對內地的發展起到貢獻,從而營造雙贏的結果。要做到此點,必須判斷內地經濟究竟需要什麼。
中國需要的東西很多,但有兩樣香港完全有條件幫得上手,且從中亦可得到好處。
第一樣是金融服務業,此點討論已多,在此不贅。第二樣是創新科技,此點香港倒是沒有自知之明,容易錯失機會,本文將集中討論香港如何在此找出優勢。
中國是一個勞動力充裕的國家,在1978年以前,內地政府不懂利用自己在這方面的相對優勢,反倒大搞資本密集的重工業,白白失去三十年的發展機會。改革開放後,政府痛定思痛,充分利用勞動力,成功造就人均實質收入上升十五倍的奇蹟。
但倚靠廉價營工這條路還可走多遠?三十年前,部分港商到大陸搞高科技行業,應驗了「High tech 揩野,Low tech 撈野」的困局,損失而回,從此對高科技行業畏如毒蛇,不敢沾手。但時移世易,今天的條件已起變化。
時移世易轉型增值
第一是沿海的勞動力已日漸緊絀,導致工資成本上升。我上月第一次回鄉遊歷,發現鄉間冷冷清清,只剩老弱殘兵,年輕的早已跑到廣州或珠三角工作,須知道中國內地的勞動力供應絕非無限。
第二是內地資金迅速累積,現在的金融資產早已超過100 萬億元人民幣(美國的GDP 大約等於100 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已不是資本稀缺的國家,有條件改變生產模式,甚至發展高新科技。
第三,內地的人才已有累積(詳見下文),而人才正是搞高新科技的必要條件。
上述的條件可容許內地經濟轉型,但轉型是否對中國有利?答案是肯定的。
年前加州大學歐文校區(UC Irvine)的一個研究團隊對iPod 的生產價值作定量分析,發現一部在內地組裝價值299 美元的iPod,中國只能取得不到5%的價值,而這5%當中,部分還要分給台灣的公司富士康,內地勞工所得極少。
最近,這個研究團隊再接再厲詳盡分析iPhone 與iPad 的價值分配,更確立內地工人從組裝機件的工作中只是分得雞零狗碎的價值。一部售價600 美元的iPhone 或iPad,富士康加上內地的組裝工人只能分得10美元左右,其餘的都成為蘋果的利潤或用作購買其他國家擁有專利權的組件【註1】。
由此可知,掌握了創新科技可帶來巨大的利益,在市場中簡單的勞動力價值有限。內地經濟要發展下去,要自己能夠創新。
發展高新科技是否需要政府以推動工業政策?我看不必。所謂工業政策,一般是指政府(或其委任人),自己挑選某些行業,並對其補貼,以促進發展。此種政策的優劣在經濟學文獻中汗牛充棟,已有充分研究,我們可用一例,即可說明工業政策很易浪費資源。
借鑑台灣創造條件
台灣的電子工業十分發達,台灣也有積極的工業政策,但台灣的電子工業是否因為得到政府的補助而成功?答案是否定的。十多年前我與邱東曉教授受當時任財爺的曾蔭權委託,研究台灣的工業政策,發現台灣政府用錢扶助的,並非是自身有強大生命力的電子工業,而是紡織等夕陽工業。理由簡單,紡織業存在已久,社會中其利益代言人多不勝數,政治勢力巨大,在分錢時,補助都跑到夕陽工業去。台灣的電子工業能發展起來,很大程度得力於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大量曾在美國留學及工作的電子工程人才回流所致。
政府在選取補貼對象時太易受利益集團左右其決定,結果十分不可靠,但這絕不等於政府沒有角色可扮演。政府要做的,第一是保護知識產權,使到肯冒險創新的企業家及科研人員有利可圖,第二是創造條件,培養吸吸納人才。
香港正是在第二點上可以起到貢獻。我們先來分析內地是否擁有足夠的科技人才。
內地躍進成績表面亮麗
內地近十年來搞教育大躍進,從數量上來看,內地的成績似乎亮麗非常。1997 年內地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人數是100 萬人,到了2009 年已上升至640 萬人!高中生的77%可升讀高等學校,比率更勝香港。
同年,理科、工科、農科及醫科的碩士班招生額是23.3 萬人,博士班有44462 人,這些數字尚未包括在職人士攻讀研究生課程的人數。
內地的科研與發展(R&D)人員分布在等院校、科研機構及企業中,據官方統計,2009 年這些人員的全時當量(Full-time equivalent)共為348萬人。
數量優勝質素仍遜
與美國相比,上述數字毫不遜色。本科生人數中國比美國超出五成以上。2007 年美國共有33826人剛得到理工科的博士學位(其中不少還是內地留學生),稍為低於中國。至於科技的研究人員,美國的全時當量數字亦只有150 萬人左右,同樣是低於中國【註2】。
從上述數字我們可看到,以內地受過高等教育及從事科技研究人員之多,內地在倚靠廉價勞工的道路上已不能再走多遠,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不會有興趣進行簡單的勞動任務。我們也要注意到,在人才的數量上中國儘管已超越美國,但在質量上,與美國差距仍大,此點在學術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及專利權的申請等指標上都可看到。
內地的人才既然在數量上稍勝,但質量上可是大敗,那麼內地的最高端人才在那裏?以內地年輕人追求留學風氣之盛,我們大有理由相信,大批的人才都不在內地,而是早已通過留學的途徑在外國(尤其是美國)定居。
從1978 至2009 年,中國共有145.7萬人出國留學,而且愈走愈多,近年每年出國高達20 多萬人。這批人已學成回國的共只有44.3 萬人,即仍在國外的超過10 0 萬人,佔總數七成左右。據美國的數字,理工科的留學生超過八成表示計劃留在美國。
這批人才中,有多少是最高端的科技人才?從1987至2007年,中國共有超過5萬人在美國獲得理工科的博士學位,按照上述八成理工科人才留居美國的假設,現在仍在美國的中國理工科博士起碼有4萬人,若加上人數眾多、擁有理工碩士的人數,單是在美國,應有10 萬左右是來自中國的高端科技人才。
海歸學子拒絕回流
這批科技人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美國找到工作,安身立命,大多都會有非凡本領,他們通過工作的機會,亦可掌握不少創新科技的要訣及管理經驗,他們若有相當一部分回國,對中美間科技力量的平衡會造成巨大的改變,內地應大量吸納他們回來。
吸納他們並不容易,我與同事近二十年來每年都要在海外替學校招聘教授,深明吸納真正的人才的艱巨,每招聘一名人才都等於進行一場攻防戰。但從內地官方數字中亦可看到,近年回國的海歸人數已明顯上升,從1999年只得7748人學成回國,2009 年已增至10.83 萬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台灣留美人員在1985 年以前九成以上都不回去,但當台灣收入上升後,大量的台灣留學生都選擇回流。
據我的經驗,在美國的來自中國的科技人才,就算在美國有不錯的職位,不願回內地工作,但若由香港提供職位的話,他們的興趣卻很大。原因可能是香港的生活方式及較內地高的收入。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不太信任內地的教育方式,希望子女在港能進國際學校。
吸納這批人才到港不能靠大學,而要靠創新科技企業。大學的容量短期內已近飽和,空缺絕不可能多容納幾萬人。光是靠香港政府,亦不可能在企業弄出這麼多職位,所以一定要中國政府出手。
生活模式吸引人才
香港政府應說服中央政府以下的道理:第一,大量吸納留美的科技人才回國,是推動內地高新科技發展及經濟轉型持續增長的重要步驟。第二,香港的大學及金融業早已有成功吸納高端人才的成功經驗,不願回國的留美科技人才中,很多都願意在香港工作生活。第三,內地政府可表態支持把香港打造為中國的一個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的國際平台及生活方式有利於建立這個中心。第四,所謂創新科技中心,只要不是搞與國防有關的項目,中央不用擔心安全性。第五,中央的表態支持鼓勵對內地的企業在政治上十分重要,但內地的企業,尤其是深圳的高科技公司大可自行作出應否來港的商業決定。第六,香港若有新的一批科技人員在港工作,對香港經濟大有好處,香港的理工科畢業生亦可得到重要的職業訓練機會。
註1:參看Kenneth L. Kraemer 等人的Who Captures Value in the Apple iPad and iPhone(2011年)
註2:中國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鑑》, 美國的來自National Science Board 編寫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0.
HKEJ 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