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012

「毫不利己 專门利人」不符人性 (雷鼎鳴)

春節假期沒有寫新的文章, 以下可能是2005年替明報寫的舊文:



   飓风卡特里娜吹袭新奥尔良后,美国人民天天在电视上看到灾区同胞苦况,不少人感同身受,纷纷伸出援手。我在网上所见,美国多所著名大学都有向新奥尔良的大学生招手,收录他们暂读。风灾发生后两个星期左右,民间捐款已达14亿美元,即人均每人捐出5美元,以美国标准而言,不可谓不高。

    04年圣诞日,南亚海啸发生后,香港人的国际主义人道精神大為澎湃,两个星期左右,总共便捐出7亿港元善款,平均每人100港元。按人均收入而言,港人虽只等于美国人的七成,但为了异国的天灾,人均捐款却是美国的2.5倍,可见港人威尽天下,他们虽紧张赚钱,但却十分慷慨。

    港人的慷慨,在经济学上可称之为「利他精神」(altruism)。利他在经济学上有简单的定义:倘若别人的快乐可使到自己也快乐,自己便算有利他精神。反之,若别人愈快乐,自己便愈难受,这便是妬忌。利他或妬忌都可用数学方式表达,是数理经济常用的概念。

动物学家研究 自私的基因

    利他精神再进一步,便是不惜自己利益受损,也要别人得到快乐,这便可算达到忘我利他的境界矣。但在这里也必须指出,不少为民请命的政客要用纳税人的钱去派发福利,这倒算不上是利他行为,用别人的钱替自己购买政治利益,属于典型的自利行径。

    利他或更进一步的忘我利他,是颇有趣的现象。人类不是自私的动物吗?为什么有人肯自我牺牲,把自己掌控的资源送到别人手上,使他们快乐?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竞天择,「浪费」自己的资源是危险的事,往往会减低自己生存的机会。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便用多个例子说明基因是自私的,60年代在中国被狂热宣传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当然也可能在小部分人中短时间地存在,但雷锋式人物不懂自保,我看多半会十分短命或找不到配偶,基因大量繁衍的机会恐怕不高。

    稍知动物学的人当然随时也可指出,有些生物是极度利他的。据说吸血蝙蝠会把自己吸来的血餵养饥饿的同类,工蜂为了保护蜂后,牺牲性命是等閒之事,在人类的战争中,甚至在自杀式恐怖袭击中愿意自我牺牲的,当然也大有人在。又有哪一种行为比得上为了别人而放弃生命更为利他?

利己利他不易分割

    不过,经济学家仍然深信大部分看似利他的行为,其实都包含利己的成分,或起码是有利自己家庭或种族的部分。大家在风浪中共坐一舟,能够忘我地互相帮助,的确可能增加生存机会。但这个考虑,已是隐藏着利己之心。

    经济学家所进行过的研究中,有大量事例都显示出利己的动机与利他行为不易分割或不可分割。几个例子可说明此言:●我们通常讨厌极度自私的人,不会乐意帮助他们。这现象的一个解释是我们很难从自私的人身上得到回报。●有人在美国做过实验,他们找来一些白人美女,在街头向人募捐,结果是她们从白人男子中得到的捐款,远胜其他募捐者所能达到的指标。●有大量证据显示,若能使捐款者也得到点好处,他们会远为积极。我曾在一间慈善小学就读,每年都要推销筹款奖券,十分烦恼。当时我清楚知道,若无奖品作后盾,那些筹款奖券更难卖得出去。●香港赛马会是本地最大的慈善机构。它去年营业总额是972亿元,捐出的善款是10亿2000万元,纳税123亿。马会这个集资捐款模式其实相当不错,马迷少得一两个百分点的赔率,却可做到善事。我们当然也知道,马迷参与博彩,主要目的绝非利他,而是要大杀三方,赚個盘满钵满。但只要他们对捐款有所贡献,我们又那用理会马迷是利己还是利他?●经济诺奖得主贝卡(Gary Becker)最近研究过器官捐赠的问题。当代多数发达国家都不容许器官买卖。因为捐献者少,需求者众,所以后者要大排长龙等候,造成不少痛苦与死亡。贝卡分析过一些数据後发现,只要有限度地容许市场运作,捐献器官者可以得到金钱上的补偿,轮候队伍不但可大幅缩短,而且器官移植的总体成本并不会增加太多。

拒大学捐款 陈义过高 弄巧反拙

    这些例子都说明,人类基因的进化,并未把他们都变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事事硬要求他们违反本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般只有付出,而无得益,终会事与愿违,更少人肯参与公益事业。

    近年香港,各所大学都积极筹款。月前港大医学院爆出命名风波,我是局外人,没有发言权,也不清楚十亿元是否价格太低,不足以「买」得改名权,但却深信某些社会活动家陈义过高,弄巧反拙。不主动的向捐款者提供一点合理回报,反要他们忘我利他,是十分不顾人性的做法,最大的受害者只会是得不到善款帮助的弱势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