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012

中國對稀土應採取什麼政策? (雷鼎鳴)

3月中歐盟、美國與日本破天荒地聯手向世貿組織投訴,指控中國在國內壓低稀土價錢,以致其國際價格幾近中國國內的兩倍,目的是要迫使國際上使用稀土的公司,要遷移到中國生產,以求降低成本云云。

這種指控背後的真正目的是要中國放寬稀土的出口限額,如此一來,幾年前稀土的賤賣情況便有可能重現。以稀土中的氧化鑭為例,當時的價格一度是每公斤18 元人民幣,比豬肉還要便宜。對戰略性高科技資源價格訂得如此之低,顯然大有問題。

鄧小平92 年南巡時說過: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從中國的角度出發,歐美日的指控殊無道理。但在國際爭議上,一旦涉及不同國家的利益衝突,中國便必須有理有利有節,把自己的道理說清楚,並配合以最適當的政策,才可保護到國家的總體利益。


稀土不一定稀少

什麼是稀土?這是指在元素周期表ⅢB族中17 種金屬的氧化物。稀土其實不一定稀少,它們當中的鈰,在地殼含量中排第25,與銅相若,比鉛更高。最稀少的稀土比黃金也要多出200倍。它們之所以受重視,是因為在現代科技產品中,稀土金屬每每扮演戰略性角色,應用範圍包括航天工具、石油提煉、激光、電腦記憶體、高科技武器、核電池等等,甚至iPhone也要用它。

稀土的蘊藏量有多少?據美國採礦部2010 年的調查,全球的稀土工業蘊藏約9900 萬噸,中國佔了其中37%。但若加上一些開採困難並不符合經濟原則的蘊藏,總儲備會大大提升。中國在全球最大的內蒙古包頭市白雲鄂博稀土礦,已探明的工業儲備則達4350 萬噸左右,比美國估計的數字為高。

中國的稀土儲藏量雖只有世界的37%左右,但其年生產卻超過12 萬噸,佔世界的九成五以上!其他國家也有稀土,例如美國的儲藏量約佔世界的13%,但在2002 年她停止了加州隘口(Mountain Pass)礦場的生產後,美國稀土的產量基本上已是零,她只靠進口。

為什麼中國稀土產量的比例遠超過她蘊藏量的比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前,美國是稀土的主要生產者,但當時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急需外匯儲備,於是便向世界大力推銷中國出口的稀土,因價錢極度便宜,外國公司紛紛改向中國購買,不少國外礦場亦被關閉停產。


五因素必須顧及

既然不少論者都擔心中國的稀土是否被賤賣,我們有必要對稀土的訂價小心分析。在網上可輕易找到稀土及稀土金屬的國際價格,例如,今年3 5 日最貴的稀土金屬99.9 純度鈧的價格是每公斤18000 美元(氧化鈧價格則是每公斤7200美元),但較便宜的氧化鈰每公斤則只是30美元。

不但不同的稀土價格差異很大,它們在不同的時間價格上落也十分驚人,例如鑭在20119月的價格可達它在2009年的18倍,鈰則是25倍!正因價格的急升(20 11 年下半年在急升後有下挫),十三家中國的稀土公司2011年的利潤同比增加近115%。

在價格波幅如此巨大的市場中,中國的稀土公司要如何訂價?我認為有五個因素是必須顧及到的。

第一,中國稀土輸出的實際數字因為涉及非法出口問題(內地稀土價比國際價便宜,走私出口很難斷絕),所以不易掌握。但歐盟每年約用3.5億歐羅(約30億元人民幣)入口稀土,而歐洲的稀土用量又大約是世界的三成,所以我們可以推算外國每年大約用100 億元人民幣購買稀土(中國所得可能遠低於此數)。

在龐大的高科技產品國際市場中,100億元人民幣只是一個很少的比重,這裏便可引伸出不少經濟含義。首先,就算稀土價格急升,高科技產品的成本也不會受太大的影響,這對後者的銷售價格及數量亦然。由是之故,稀土的需求彈性很低,即價格就算暴升,其銷量也不會跌得很多。讀經濟學的都知道,在此條件下,加價是企業正確的選擇。

其次,稀土成本若上升,使用稀土的公司便有誘因探索新科技,找尋稀土的代用品,這個誘因若足夠強大,將來對稀土的需求量可能會大幅下降。不過,正因涉及稀土的生產成本比例不高,起碼在中短期內各國並無強烈的誘因尋找稀土的代用品或稀土的新的礦藏,加價並不會造成中國的損失。


稀土資源可耗盡

第二,稀土是一種可耗盡的資源,現在把它都賤賣了,將來再開採不到稀土便怎麼辦?從中國的蘊藏量看來,若現時每年的開採量(12 萬噸左右)不變,中國可多開採三百年左右才會基本用盡稀土,我們大可不必擔憂。

不過,這只是樂觀的看法。科技進步一日千里,高新科技層出不窮,對稀土的需求大有機會不斷增加,部分儲藏量較少的稀土可能更早便被用光。我倒是不敢排除幾十年內稀土變得十分稀缺的情況會出現。若非如此,日本等國也不用現在便努力把它囤積起來。

稀土將來若是變得十分短缺,它的價格到時自然會變得很貴。這意味著今天我們每賤價賣掉1 元的稀土,所付出的機會成本便是將來損失千百元的收益。稀土的訂價有必要加上對將來的機會成本的合理估算。

第三,中國的稀土礦多數是露天的,容易開採,但開採及分離的過程中,環境的代價特別大。水土的破壞明顯之極,提煉時的毒氣毒水及固體毒物所構成的污染,如何可以不付出代價力圖修補?訂價當然要把環境成本包括在內。

第四,中國出售稀土時,往往是己方百多間公司互相減價競爭,但外國買家卻是少數幾家大公司在壓價。此種不對稱的市場競爭模式對中國十分不利,需要改正也不難改正。

第五,出口(合法加上非法)稀土所得回的外匯儲備每年恐怕連100 億元人民幣也不到。中國的外匯儲備已有近20 萬億元人民幣,出口稀土每年所能賺回來的,不及外匯儲備的二千分之一,情況與改革開放初期很不一樣。中國就算把價格提高到稀土無人問津,也不會對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對生產稀土徵稅

從稀土過去甚至以低於豬肉價賤賣的過程看來,稀土的訂價機制顯然沒有把上述因素充分考慮在內。合理的訂價標準應該是開採礦產的成本加上修復環境的成本,再估算耗盡了稀土後,幾十年後可能再無貨可賣的機會成本。過去豬肉價的現象顯示出稀土的賣家只是顧及到相當低廉的開採成本,而沒有足夠理會環境成本及資源耗盡的機會成本。

在與歐美日的爭議中,中國應採用什麼理據及政策以作回應?中國的目標應該是對稀土大幅提高價格,提價的幅度是要把採礦成本、環境成本與機會成本全部都考慮在內(中國已有部分考慮環境成本)。

以現時的市場不對稱的競爭機制,稀土公司不會主動充分顧及這些因素,簡單的糾正方法是對生產稀土徵稅。注意:不是對出口徵稅,而是對生產徵稅。換言之,徵稅後,納稅帶來的成本會轉移到所有買家,國內外的價格可以得到統一。

為什麼要國內的用家也負擔比前高的價格?這是因為他們使用了稀土後,其涉及的採礦、環境及機會成本與外國用家並無不同。若採用保護主義,偏袒內地用家,不但有違世貿組織的自由貿易原則,對稀土的合理開採也是不利。在與歐美日爭議中也容易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

倘若稅率最後引致中國稀土的價格比國外為高,中國大可像美國般減產停產,改為進口稀土,這也不是壞事。

  *****************************************************************


補白:上周拙作「歷史不一定必然 從特首選舉說起」刊出後驚動了財經評論家及小說家周顯先生撰文評述。

周先生的小說風格奇詭,流暢俐落,我十分喜歡,但對淝水之戰的影響,我卻不同意他的觀點。

元朝及清朝中國皆被外族入侵,但中華文明並無斷絕,為什麼倘若苻堅得勝,中國文化很可能便要湮沒了?問題不在苻堅是胡人,也不在他有漢人王猛輔助,而在渡江後的東晉,中華文化根本尚未在南方生根。當時的文化載體高度集中在幾個大士族的家裏,他們若為人所滅,中華文化的相當大部分便會失傳。此點與希臘文明失傳了一千多年後再在文藝復興後才再獲新生,或埃及被希臘人及更後來的回教徒佔領後整個文明從此斷絕頗為相似。

元朝及清朝時中國的文化早已在南方及全國遍地開花,情況與南北朝時十分不同。以上的說法我絕非原創,大學時期讀清華及西南聯大雷海宗教授(他是大歷史學家何炳棣的老師)所寫的〈中國文化的兩周〉(收於《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一書中),對他用公元383 年淝水之戰作文化周期的劃分點,印象深刻。

又上周文章結尾前一段有手民之誤。在香港知識產權被盜用後,只能提出民事訴訟,不被刑事法保護。此事極不合理。


HKEJ  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