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2015

中國收入分布的新變化 (雷鼎鳴)


兩周前我在本報討論中國經濟會否崩潰時,提到世界銀行對中國「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的最新估算只是0.372011年),這數字比起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基尼系數」都要低,而且比起世銀自己對2010年中國「基尼系數」所估算的0.421大幅調低。收入分布是否不均對任何經濟體來說都十分重要,關乎當地社會能否維持穩定,我們不能等閒視之,對中國的情況也應更仔細的分析,否則容易錯失焦點,甚至誤以為中國不用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其實,有關中國收入分布的各種研究很多,不少人所熟悉的「基尼系數」亦有各家各派根據不同數據的估算,結果往往差異很大。中國官方的國家統計局近年開始有公布其所估算的「基尼系數」,其高峰是2008年的0.491,此後緩慢下降,2013年跌至0.473,有報道更說2014年是0.469,但這些都比世銀的估算為高。

 

美國中情局《世界事實書》所用的數字基本上是直接採納了中國官方的估算,但聯合國卻用了世銀20100.421的數字。不過,一些學術組織的推算卻比國家統計局及世銀所公布的數字來得要高,例如密歇根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作的估算是0.55,西南財經大學甘犁所領導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據2013年隨機抽樣訪問了99000人後所得數據,則更推算出2012年中國住戶收入的「基尼系數」高達0.606,比2010年世界平均的0.44要高得多。但另一著名的調查計劃,由北美洲中國問題專家Terry Sicular等人領頭的「中國住戶收入計劃」(CHIP)所得的推算,則與國家統計局的較為接近。

 

「基尼系數」各有不同數據估計

 

為什麼「基尼系數」可以有這麼不同的估計?這涉及不同的假設及數據樣本。有些估計是以住戶總收入為根據,當中不但包括薪酬,還包括投資回報,甚至因為住在自置房屋中省回的租金也可視作收入,有些則以個人收入或住戶中的人均收入為準則,有些只包括稅前收入,有些則包含稅後可支配收入及福利收入等等,不一而足。就以香港為例,2011年未經任何調整的「基尼系數」是0.537,但若不算已脫離勞動市場人士,並以稅後及收取福利後的住戶人均收入來計算,香港的「基尼系數」只得0.413。其實用哪一個「基尼系數」最合理,主要視乎我們要回答什麼問題,但若作跨國比較,則量度的口徑卻須統一,否則便是蘋果與橙的區別,無從比較。雖則如此,從不同的數據及估算中,我們仍可得到不少有關中國收入分布問題的有趣觀察。

 

首先是最近幾年「基尼系數」稍為下降,當中原因是什麼?從過去不少的研究中我們可得知,中國收入分布不均有近半的動力來自城鄉的差距,但這差距在2009年到達高峰後有回落。2009年城鎮居民的平均收入是農村的3.33倍,但到了2013年則跌至3.03倍,改善雖然不大,卻足以拉低「基尼系數」。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Sicular在其所著書中,有一針見血的描述中國收入情況。中國過去二三十年來,「基尼系數」的確上升了不少,但中國並無出現貧者愈貧現象。這原因很簡單,富裕的人的確比前富裕,但窮人的收入也在節節上升,而且速度不慢,只不過不如富人收入的極速增長而已。例如,從20022007年,農村人民人均實質收入平均每年上升7%,但城鎮卻上升11%。此種現象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自然會引致貧富差距拉大。不過,7%的收入年增長已幾乎冠絕全球,我們怎可能用「貧者愈貧」來描述中國?窮人收入能夠提升,正是中國社會不致被各種負面因素拖垮的重要原因。

 

中國住戶主要資產是房屋

 

在上述提到的各種對「基尼系數」的估算中,我特別注意的是甘犁所領導的團隊所作的住房調查,一來因他是故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基尼系數」特別高,最能起到警惕作用。他團隊訪問的樣本有99000人,雖比不上官方的樣本,在統計意義上也是夠大的了,其報告所得的結論很多地方都可補官方數據的不足。

 

甘犁團隊所收集的住戶收入並不止於薪水,而是包括了商業收入、資本回報與收入轉移。國家統計局也有這些統計,但數值與甘犁找到的不盡相同。甘犁找到的人均商業收入,比國家統計局的高出174%,資產回報也高出159%,因此之故,甘犁團隊發現人民的可支配收入高於官方數據,在2012年,城鎮人民的收入比官方所公布的高出17%,農村的則高出32%,根據甘犁的計算,城鄉收入差別比官方所說的更低。

 

在中國,我們若像甘犁團隊般把資產的收益也考慮在內,貧富差距是會較大的。在2012年,中國住戶的主要資產是房屋,它佔了住戶總資產的66.4%,在北京與上海等房地產昂貴的一線大城市中,這個比重更高,北京人平均83.8%的資產壓在房屋中,上海則有76.5%。此等數字,似顯示出內地確有「房奴」現象,一生人的大部分積蓄都壓在房屋中,港人見慣貴屋,對此應感同身受。

 

是否擁有貴價房屋及是否不用繳交其隱含的租金,容易成為分割貧富的界線。房價有高有低,有些人擁有不止一套房屋,據甘犁他們的調查,最富裕的10%住戶,在2013年擁有60.6%的房產總值。若單以擁有房產的市值來計算「基尼系數」,2013年是0.717,由此可見一涉及房產及其他資產,貧富差距一定擴大。

 

最高25%收入住戶儲蓄率42.9%

 

不過,從好的方面看,中國87%的住戶都擁有房屋,比香港高出太多,也遠勝世界平均的63%或美國的65%,與新加坡的近九成人則可互相輝映。在面積方面,2012年,中國農村人民平均居住面積37.1平方米,城市則是32.9平方米,比起香港已大了不止一倍。不過,在資產結構上,中國卻頗落後,人民所擁有的金融資產只佔總資產的10.1%,遠低於美國的37.9%,反映中國的股票市場尚未真正發揮其功能。

 

資產的積累要靠長期的儲蓄投資與回報。對於勇於儲蓄的人而言,他們將來自會財富更加豐厚,與其他人等的差距也會擴大。在2012年,收入最高的5%住戶,儲蓄佔收入的比例高達72.2%5%涉及多少人口?是近7000萬。據我觀察,我們經濟系不少同事因為工作忙碌,無時間消費,所以儲蓄也等閒高達收入的七八成,但與內地這7000萬人相比,並無什麼超越。就算不提5%的住戶,更大眾化一點,最高收入的25%住戶也有42.9%的儲蓄率,這25%是涉及3億多人了!這裏尚有一數字可注意︰2012年的總儲蓄量中,50.6%是來自最高收入的5%人口的。由此可知,儲蓄的能力與收入高低有頗大關係,富者較能儲蓄,他們未來的財富與收入都因此上升得更快。

 

儲蓄與投資房地產等都是正常不過的市場活動,政府並不需要干預,就算貧富差距因此而拉闊,也是各人自由選擇的結果而已。政府要注意的,倒是怎樣保障社會流動性是否暢通,有企業精神的人是否有機會創業,年輕人可否通過教育而提升收入。在創業方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曾湧現過大批民營企業家,成績不差,只是銀行偏幫國企,民企借貸較難,這點不利中國發展。做得更加不足的是教育。

 

2011年,據甘犁的數據,用於小學教育的公共開支,平均每名學生是801美元,用於初中的是1055美元,高中是968美元,高等院校則是1547美元。這些用度當與別國比較便相形見絀。在2009OECD國家的平均教育公共開支是︰小學7719美元,初中是8854美元,高中9755美元,高等院校是13728美元,至於美國,高等院校更是29201美元,是中國的18.9倍!怪不得美國的大學能領先世界。

 

可幸的是,中國政府雖在教育方面投資嚴重不足,教員薪金低下,但中國家庭對教育卻極為重視,傾家蕩產也要保證子女能接受良好教育,勉強可保住中國教育的元氣,但家貧者卻未必有資源改善教育,下一代的收入也受到影響。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形成,甘犁等人的調查也為此提供了證據。以資產計最富裕的5%住戶平均擁有的財富是651萬元人民幣,這已是兩年前的實況了,今天會不止。此等財富就算在香港也已經是高級中產了,而其人數接近7000萬人。我曾聽人估計過,10餘年後中國中產人數可高達3億多人,遠超美國,其消費力不容忽視。但有一點要知道,有了財富後,選擇也會增加,最富裕的5%人口中,有6%的人有計劃移民外國。這涉及超過400萬人口,中國可否承受損失掉這批人?

 
(HKEJ  20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