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位中學同窗謝錦明突然致電問我一個我注意了一段時間的問題。謝是位白手興家的企業家,也是我母校「華仁一家基金」的創辦人之一,其努力惠及過無數師弟,大家都只管叫他「仔哥」。仔哥來電時語帶疑惑,他不明白為何李克強會說,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年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仔哥的疑惑很直接。他過去在內地有生意,從前招聘員工時薪水很低,幾百元一月便有大量民工蜂擁而至,但近年早已不是這麼一回事,3500元僱不到員工,就算派人到較偏遠的農村逐村找人,常常也乏人問津,怎麼會有6億人每月收入平均只得1000元?但李克強貴為掌管經濟的總理,也沒理由弄錯。
仔哥在實踐上的觀察不會有錯,我們也可注意另一個看似奇怪的數字,去年中國GDP只稍低於100萬億人民幣,人口接近14億,那麼2019年人均GDP應是71400多元人民幣,怎麼與李克強所說的3萬元有如此大分別?
這些數字相互之間其實並無矛盾,只是各自代表不同概念而已。先說人均GDP與李克強所說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差別。GDP包含一國總體的收入、生產及需求,它們應都是等值的,按中國的統計口徑,總體收入包含居民、企業,及政府的收入。李克強所說的是居民的平均收入,不包括企業及政府收入,所以一定遠低於人均GDP。我們若再仔細一點,可注意他說的「可支配」的收入,即是要繳交的稅、社會保障支出或贍養支出等項目要從收入扣除掉。
再說人均的概念。中國14億人口中,有工作的不足8億人,退休長者、兒童、家庭主婦等大多是不工作的,一個3人住戶若只有一人工作,工資3000元,那麼這家庭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便低於1000元。從仔哥的觀察可知,工資每月低於3500元的人從前很多,現在則較為稀有,在城市中尤其如此。
為方便起見,我們可統一使用李克強所引用的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此數會遠低於人均GDP及市場上的工資。《中國統計年鑑》尚未提供較齊全的最新數據,所以我只能用2018年的數據。在這年,全國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全年為28228元人民幣,有六成人口住在城鎮,他們的可支配收入為39251元,農村的平均是14617元。這意味著在農村,平均每月只有1200餘元,他們還可以生活下去嗎?除了進口貨及奢侈品,內地平均物價遠低於香港,農村尤其如此,這是要注意的。更重要的是房產,中國有接近九成人住在自己擁有的房屋內,雖有些人仍要每月支付按揭,但大多數人卻不用像港人般害怕房屋貴,而且房屋的升值還可增加他們的帳面財富。我們不用把香港的條件套在他們身上。
這當然不能說中國沒有貧富差距問題。我們可把中國人口按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劃分五等,最窮的五分一,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只得6441元,次窮的五分一,則是14361元,這些數字顯示最窮的四成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稍多於1萬元,也印證了李克強所言,約有6億人平均每月只支配到1000元。
事物總有正反兩面,中國有6、7億人口近年才脫貧,這批人現在與中上收入仍有距離,但中國總也有一批先行者較早地進入小康或中產收入行列。仍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標準,2018年有五分一的全國人口年均收入近71000元,他們絕大多數都住在自己擁有的房屋中,這2億8千萬人已經可被稱為中產階級,他們的人數及平均收入都會繼續上升,這也許已經是世界人數最大的中產群了。這些人很多都受過高等教育,有強大購買力,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國力而言,這批人的知識與經濟力量將可挑戰美國,人數上,未來將會遠超美國。美國政府對這群中產又愛又怕,愛的是他們構成了一巨大的市場,怕的是這群人含大量在科技上可挑戰美國的人才。
仔哥的疑惑很直接。他過去在內地有生意,從前招聘員工時薪水很低,幾百元一月便有大量民工蜂擁而至,但近年早已不是這麼一回事,3500元僱不到員工,就算派人到較偏遠的農村逐村找人,常常也乏人問津,怎麼會有6億人每月收入平均只得1000元?但李克強貴為掌管經濟的總理,也沒理由弄錯。
仔哥在實踐上的觀察不會有錯,我們也可注意另一個看似奇怪的數字,去年中國GDP只稍低於100萬億人民幣,人口接近14億,那麼2019年人均GDP應是71400多元人民幣,怎麼與李克強所說的3萬元有如此大分別?
這些數字相互之間其實並無矛盾,只是各自代表不同概念而已。先說人均GDP與李克強所說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差別。GDP包含一國總體的收入、生產及需求,它們應都是等值的,按中國的統計口徑,總體收入包含居民、企業,及政府的收入。李克強所說的是居民的平均收入,不包括企業及政府收入,所以一定遠低於人均GDP。我們若再仔細一點,可注意他說的「可支配」的收入,即是要繳交的稅、社會保障支出或贍養支出等項目要從收入扣除掉。
再說人均的概念。中國14億人口中,有工作的不足8億人,退休長者、兒童、家庭主婦等大多是不工作的,一個3人住戶若只有一人工作,工資3000元,那麼這家庭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便低於1000元。從仔哥的觀察可知,工資每月低於3500元的人從前很多,現在則較為稀有,在城市中尤其如此。
為方便起見,我們可統一使用李克強所引用的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此數會遠低於人均GDP及市場上的工資。《中國統計年鑑》尚未提供較齊全的最新數據,所以我只能用2018年的數據。在這年,全國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全年為28228元人民幣,有六成人口住在城鎮,他們的可支配收入為39251元,農村的平均是14617元。這意味著在農村,平均每月只有1200餘元,他們還可以生活下去嗎?除了進口貨及奢侈品,內地平均物價遠低於香港,農村尤其如此,這是要注意的。更重要的是房產,中國有接近九成人住在自己擁有的房屋內,雖有些人仍要每月支付按揭,但大多數人卻不用像港人般害怕房屋貴,而且房屋的升值還可增加他們的帳面財富。我們不用把香港的條件套在他們身上。
這當然不能說中國沒有貧富差距問題。我們可把中國人口按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劃分五等,最窮的五分一,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只得6441元,次窮的五分一,則是14361元,這些數字顯示最窮的四成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稍多於1萬元,也印證了李克強所言,約有6億人平均每月只支配到1000元。
事物總有正反兩面,中國有6、7億人口近年才脫貧,這批人現在與中上收入仍有距離,但中國總也有一批先行者較早地進入小康或中產收入行列。仍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標準,2018年有五分一的全國人口年均收入近71000元,他們絕大多數都住在自己擁有的房屋中,這2億8千萬人已經可被稱為中產階級,他們的人數及平均收入都會繼續上升,這也許已經是世界人數最大的中產群了。這些人很多都受過高等教育,有強大購買力,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國力而言,這批人的知識與經濟力量將可挑戰美國,人數上,未來將會遠超美國。美國政府對這群中產又愛又怕,愛的是他們構成了一巨大的市場,怕的是這群人含大量在科技上可挑戰美國的人才。
(頭條日報 20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