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022

中國的長中短綫經濟前景 (雷鼎鳴)

4月份中國的零售與生產經濟數據很不理想,難免使人對中國經濟前景感到憂慮。

改革開放以後,43年以來,中國的實質GDP總共上升了剛好也是43倍,發展軌迹基本上符合我過去20多年的多次論述。但要指出,中國面對的困難一直都是嚴峻的,中華文化中的憂患意識正是使她能克服險阻的精神支柱。現在中國在面對甚麼困難?能否輕舟再過萬重山? 

低成本抗疫 扼殺傳播鏈於萌芽

短綫的困難主要來自新冠與上海等地封城所造成的困擾。此病毒肆虐全球,沒完沒了,中國需審時度勢,發展出一套低成本而又有效的抗疫手段,以保經濟。歷史數據很能說明,經濟發展對延長人均壽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經濟萎縮所引致對壽命的負面影響,未必低於新冠本身。縱觀上海、北京、深圳與香港的抗疫經驗,可總結出低成本而又有效的抗疫方法。因為用上了把多人的樣本混合的辦法,現時內地每次核酸檢測的真正成本已降至8元人民幣,將來或會更低。倘若中國全國每周一次,對部分隨機抽取的人口(例如人口的10%)進行核酸採樣,一發現某個地區有異常情況出現,立即在該地全民檢測,當可把傳播鏈扼殺於萌芽時。成本不高,一年下來,只是580億元人民幣左右,等於GDP0.05%,中國付得起,經濟亦可恢復。

中長綫的困難是中美關係惡化所可能帶來的世局劇變。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帶領北約所發動的對俄制裁戰,除了對歐洲及俄羅斯經濟嚴重衝擊外,也可使中國提高警惕。過去的全球化已快走到盡頭,中國的對外經貿關係必須重新布局,與歐美的貿易將會減少,發展一帶一路及與俄羅斯的經貿更加重要。

 

無懼西方制裁 中俄經濟可互補

在這過程中,西方國家與中國都會有損傷,但西方國家的自損更嚴重。中國與俄羅斯經濟互補性很強,中國可從俄進口糧食與能源,對俄則出口品種最多的工業產品。美國會試圖對中國技術封鎖,但鎖不了多久。沒有中國市場,美國的不少科技巨企在付出了巨大的研發經費後,根本無利可圖,要及早關門大吉。至於中國,則是習慣了被封鎖。太空科技與國防科技,中國都是自力更生,不靠外力,但正是在這兩個領域,中國都表現極為亮麗。中國也有着世上最多的理工科畢業生,社會若讓他們發揮所長,必有驚人能量。反觀美國,中學生的數學能力,低出中國甚多,這在PISA測試中已顯露出來。

美國的長處是服務業與金融業,但若世界分為敵對陣營,美國的金融業便失去了大量服務對象及汲取對方資源的能力,必會萎縮。沒有了中國輸出價廉物美的產品,西方國家的消費品價格必會劇增,社會矛盾尖銳,動盪的社會經濟增長必會受挫。

 

高儲蓄率 可保經濟長遠高增長

更重要的問題是長期的中國經濟前景如何?我多年來一直都採用及不斷更新一個定量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型,以助分析之用。這個模型不能用在中短綫的商業周期分析,但對長期經濟的走勢預測卻十分管用。在過去1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大約70%來自她的高儲蓄率及隨之而來的高投資率,約30%來自生產效率的進步(勞動力已停滯,對經濟增長無甚貢獻)。中國的儲蓄率在GDP4成與5成之間徘徊。世界都在驚歎中國的鐵路、機場、公路、橋樑等耀目建設成績,這些正是中國超高儲蓄率帶來資本累積成果的一部分例子。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基建的成績已遠遠超過歐美,這對中國的經濟及扶貧都已起到巨大作用。只要中國人民仍願意高儲蓄率,中國的長遠高增長便可維持很長的時間,尤其是生產力仍在進步時,更是如此。

高儲蓄率是否正確?太低的儲蓄率意味着資本沒能累積,將來缺乏資本,產值有限,人民的消費能力亦有限。但太高的儲蓄率卻也會使今天犧牲過大,人民不一定高興。經濟學中有一理論,叫「儲蓄率黃金規則」(Golden-Rule Saving Rate),可估算出哪一個儲蓄率能帶來人民一生最大的消費總值。以中國今天的技術參數及生產力的進步速度,據我的定量估算,中國最優的儲蓄率大約是把GDP40%儲起來再投資中國的實際儲蓄率則在43%44%左右,比黃金規則儲蓄率高出一點。稍為的高出,卻不是壞事。

先師何炳棣教授在他的傳世之作《讀史閱世六十年》中有此記載︰他的外祖母張太夫人在他幼時曾教他,吃飯時,見到他喜吃的紅燒肉,應把一塊夾起放在碗底先不吃,接着才隨便吃飯吃餸。這是中華文化憂患意識的體現,可防不測風雲的出現。同理,把儲蓄率弄得稍高於最優的儲蓄率,也是一種防範風險的舉措。中國人民對於宏觀經濟的調節,竟如此符合經濟理論,我怎能不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抱有信心?

 

(晴報,經濟日報 202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