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2022

歲月留情,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香港故事 (雷鼎鳴)

內地不少官員曾說過香港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香港的確並不簡單,要了解香港,分析它的經濟社會數據是必須的,但更具挑戰性的是懂得港人的精神人心。要做到此點,便要先明白港人走過些什麼路。

香港人有很多種,他們觀點可以逈異,但所謂的「獅子山下精神」應被當做主流。所謂「獅子山下精神」,在羅文的《獅子山下》有不錯的詮釋,當中「同舟共濟」、「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的精神,近年雖被黑暴破壞,但在大多數港人心中,它們不會被否定。「獅子山下精神」還包含著堅毅不拔、肯拼搏不怕苦等元素,嚴格來說,在五、六十年代已出現,八、九十年代更形耀目,直接推動了香港的發展,創造了屬於港人的奇跡。若按世代來劃分,它是「嬰兒潮」1945年至1965年出生的世代的主流思想,又因為「嬰兒潮」時期的出生率特別高,這世代的影響力十分大,就算是今天,它的成員在社會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獅子山下精神」是怎樣孕育出來的?這顯然與「嬰兒潮」世代的成長環境有關。今天香港的社會環境已有異,如何才能保持此等寶貴的精神?這需要年輕的一代知道並體驗前人身處過的環境。我近日到石硤尾美荷樓生活館參觀,卻勾起了無數回憶,仿佛那個既困苦又充滿活力的年代又再重現眼前。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哀鴻遍野,政府建了幾座6層高較為簡陋的樓宇供災民入住,是為香港徙置區的濫觴。今天臨近深水埗地標嘉頓餐廳的美荷樓當年是一座徙置大廈,但已經被翻新活化成為一青年旅社,更為難得的是,大樓中一部分已變身為一可供遊人旁觀的生活館。館中正有一個題為「歲月留情」的展覽。


「歲月留情」的展品都經考證過,但能顯現出五、六十年代基層港人的生活面貌。我是那年代的過來人,有資格驗證其真實性。展品是多層面的,可從不同角度幫助我們重溫當時的生活。

 

生活館中可見久違了的雜貨舖,從前它們在街頭林立,到處可見,販賣的多是柴米油鹽醬醋火水等廚房必備物資。在石油氣未普及前,炭柴被淘汰後,火水爐是主要的煑食能源工具,火水爐是個巧妙的發明,操作簡單,火力大小可控,從前我常要拿個大玻璃樽到雜貨舖買火水,或帶個較小的瓶去打油。


「嬰兒潮」孩童沒有今天這麼多玩具,他們擁有的,大多都是一兩角錢的小玩具,又或是些自製的風箏之類的。展館中有風箏,我記得風箏的線都經我們特殊加工,通常是在街上撿個破燈泡,將其磨成碎粉,用膠漿黏在線上,有利於在高空鎅下掉下來的風箏據為己有。那年代的玩具便是這麼簡單及自製的。生活館中也有收音機,一台原子粒收音機已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娛樂工具,用以聽李我的天空小說、倫理小說、偵探小說等。若有南華對愉園或是星島、九巴的足球賽,到涼茶舖花一角錢買杯蔗水賴死不走,聽葉觀楫、盧振喧,通過收音機講波,是最緊張興奮的娛樂。


生活館的展品亦有反映生活困難的一面。香港缺水,在未有東江水到港前,常常制水,有時4天才供水4小時,家中要放滿儲水的木桶。為了節省空間,晚上睡覺會用帆布床,白天要摺起來,展館中見到近半個世紀未見的帆布床,十分驚喜。我是睡過兩三年帆布床的。但若論最具厭惡性的,卻是廁所。從前美荷樓每一層的多個用戶都要共用一些衛生條件很差的廁所,它們近似當年的公廁,我沒有住過徙置區,但住過沒有廁所的唐樓,孩提時期都是靠公廁的,與美荷樓無大分別,但想來當年並無怨言,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


美荷樓也有展示膠花及其它家中手工作業的產品,我穿過膠花,為塑膠玩具塗過顏色等,那時我們這樣的家庭童工十分流行,今天是犯法的,但當年若無此賺錢機會,恐怕根本便沒有零用錢。把膠花從工廠分散到千家萬戶穿配,是偉大的工業組織模式,大大解放了香港的工業生產力,亦帶來額外收入。六十年代初期,小學教師月薪只得百餘元,若有300元的,便算是穩定的工作,500元便是很高級的職位了。

 

生活館有一展品十分有意思,是一本小學四年級下學期的尺牘課本。我把其中一篇開頭便是「父親大人膝下敬稟者…」的半文言書信給小學時的同窗閱讀,一致認為,今天的中學生也不會寫得出,可見香港教育的語文水平比前頗有退步。


以上只是生活館展品的一鱗半爪,但足以使我們感受到「嬰兒潮」一代成長期的環境,他們物質短缺,生活清苦,卻動感十足,奮發向上,改善收入,以低成本的方式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樂趣。學校條件並不完善,有些甚至只是天台學校,但這些都無阻他們把香港從一座不起眼的城市建設成璀璨的國際大都會。他們是建設者,對於2019年黑暴對他們心血的破壞,天然地會特別反感到心痛。


香港來自「嬰兒潮」的建設者終有老去的一天,如何使香港寶貴的獅子山下精神得以傳承下去,是一大考驗。也許過去他們太過忙碌,對教育的被扭曲疏於防範,以致他們充滿正能量的故事險些失傳。這種缺失是要彌補的。黃奕鑑、陳東山、李勁松諸位有心人為美荷樓生活館活化所作的貢獻,對年輕人重新學習香港的歷史很有幫助,歲月留情的展覽值得品味再三。


(中環一筆  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