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財政預算案都是香港社會的頭等大事,它是香港經濟形勢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也是發放未來經濟策略的主要平台。它的內容,也可視為香港集體智慧的體現,雖然此種智慧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大多數港人所關注的,可能較集中在有無糖可派,差餉有否減免,或樓市有否撤辣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地方。經濟學家注意的焦點卻十分不同,他們會較重視長遠的形勢,及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有效。
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大形勢方面,有3點是特別突出的,亦需要我們研判有無足夠的政策去應對這些形勢。
人口老化仍未受控 須審慎理財
第一種香港要面對的形勢是人口老化。2021年港人年齡中位數是46.3歲,到了2046年,更估計可達53.4歲。人口老化可帶來福利、醫療等開支的大幅上升,對財政構成巨大壓力。此種後果卻並非今天才知道,2013年政府便早已成立了一個「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去研判此事。結論是政府必須審慎理財,壓縮開支,否則結構性財赤難以避免,政府很快便會用光儲備,並欠下巨債。
現時控制人口老化帶來的財困成績如何?有些數字還是較具驚嚇力的,1997/98年至2023/24年,政府總收入共上升了128%,但總開支的增幅卻是292%!這顯然是不能持續下去的。今年赤字已非最惡劣,但赤字也高達1,016億,若非過去香港儲了不少家底,我們不會仍擁有7,332億的儲備。未來幾年,赤字仍會繼續,而且公共開支佔GDP的比重,今年還會高達26.3%。這與20多年前此等開支只佔GDP
15%以下,是完全另一個世界。人口老化帶來的開支增加,仍未受控。香港政府的理財,不但應向控制開支傾斜,而且要開源節流。開支方面也應減少用掉了便沒有了的消費性開支,增加投資性將來可賺到錢的開支。
地緣政治威脅 宜減依賴西方
第二種形勢是地緣政治。在這方面香港的環境好壞參半,好的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世界多個國家要與中國增強經貿關係,香港大有新的發展機遇。壞的是美國及部分西方國家還有着冷戰思維,遏制香港金融與經貿發展也成為了她們的政策選項。此等局面,威脅着香港的聯繫滙率,全球的炒家雖看不到誰有能力衝擊到港元,但若是美國政府以國家之力出手,香港也會有大麻煩。
最好的回應之道是攻守兼備,減低對西方國家的依賴,改為與非西方國家建立新的經濟關係。預算案中提到mBridge(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據我所知,是要在美元以外建立一國際收支系統。現在有內地、香港、泰國、阿聯酋參與,待系統成熟後,還有多個國家會加入。此外,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雖只有1萬億人民幣的存款,不算太多,但將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港的金融業會有幫助。
另外,香港對中東市場十分重視,已有追蹤沙特阿拉伯股票的指數基金,亦將快會有香港股票指數基金給中東人民投資。此類措施,是回應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的重要步驟。但我們也應提防美國不會願意放棄美元霸權,一丁點的對美元地位的挑戰都會引來報復,香港不能不清醒一點,更加強化與美元世界以外的國家來往。所謂的盛事經濟,其直接的經濟效益或許有限,但卻可起到唱好香港、唱旺香港,使多些國家人民能親身體驗香港,從而知道西方媒體唱衰香港的惡劣。
港人及早擁抱新科技 抓緊商機
第三種形勢是新科技的發展。新科技的進步,正在深刻地改變着世界,也帶來多方面的挑戰。我們早點擁抱新科技,可及早發現它帶來的商機,若不理會,港人將來的就業也會出現嚴峻的問題。預算案中報告已有10萬以上的高才抵達香港,大多數已找到工作,月薪中位數是5萬元左右,這說明發展高科技所需的人才,局面已漸被打開。預算案也重點報告,會以百億計的撥款,搞生命健康研究院及其他科技研究基金的配對。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更是為高科技發展提供土地支援的重要部署。港人也應自我檢視,看看自己或子女有否融入高科技社會的準備。
預算案也有一些民生措施,樓市撤辣,早應實施,現在是太晚了,但撤還是比不撤要好。至於那1,200億債券,從政府理財角度而言,實無需要。政府仍有不少儲備,為何還要去借錢付利息?不過,對於市民,這些政府債券,卻可提供安全及可能比銀行利率更高的投資,應會受到歡迎。
(香港經濟日報 20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