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2025

中國威德兼备 高市豪賭必輸 (雷鼎鳴)

 

日本女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不到一個月便大放厥詞,說「台灣有事」,便「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衞權的『存亡危機事態』」。

此語觸及中日關係中兩點極敏感的話題,中方絕不能不聞不問。第一點是台灣問題涉及中國主權,中國絕不會容忍別國干預,日本是否打算違背承諾,不再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第二點是這個所謂的「存亡危機」藉口,在二次大戰前日本也用過,強把自己的侵略別國說成出師有名,今天國人對此猶有記憶,當然憤怒。

中國應付挑釁 先把法理說清楚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茲(Joe Stiglitz)來港在特首政策組的會議中演說,慨歎世界恐怕不再按照國際法則辦事,叢林定律又再肆虐。中國已是超級大國,軍事上對日本覆手可滅,正因如此,中國處理此等挑釁時,必須威德兼備,先把法理說清楚,以防別國無事生事。

有幾份歷史文件,充分證明台灣是中國一部分,與日本再無丁點關係。第一份是羅斯福、邱吉爾與蔣介石代表美英中開會後在1943121日公布的《開羅宣言》,《宣言》第四段明確說明:「在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第二份是德國投降後,中國、美國、英國,在1945726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公布的《波茨坦公告》,其中第八條確立《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之內」。有意思的是,其第三條解釋,盟軍對德國人民全體之土地、工業及生活方式摧殘殆盡,而現在若日本不接受條款無條件投降,日本本土「亦終歸全部殘毁」。除了吃了原子彈外,日本本土並未如德國般經歷過戰火的痛苦,這也許是她總沒有長記性,不斷拒絕承認殘殺過他國人民。不論如何,《波茨坦宣言》已是一份「予以一機會以向三國無條件投降」的城下之盟,在台灣問題上,日本早已毫無權利。

第三份是1972929日的《中日建交公報》,其中第三條是「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這一立場,並按《降伏文書》所述,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日本極右意識形態 非一時衝動

聯合國憲章本有對其他國家動武要經安理會同意一項,但憲章中的第53條、77條及107條卻合構成為一所謂「敵國條款」,當中意味着第二次大戰時聯合國憲章簽署國的「敵國」,其中包括日本,若沒有執行二次大戰投降後所作的承諾,中國不用安理會批准也可合法派軍進攻日本。

從上看來,高市早苗的言論既違法也愚蠢,為何她會這般做?我不認為這是她的一時衝動,而是她一貫的「理想」,當了首相便急不及待地要展示一下,以告慰平生。1994年她當議員時質問當時首相村山富市的問題便很能反映她這一派人的思想,她不滿村山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而道歉,並暗指這對日本的納稅人無法交代,因這等同說政府讓他們交了稅去犯錯,村山義正詞嚴回答,日本當年的侵略的確犯了大錯。高市此種思維方法是典型的日本極右意識形態,她不斷參拜靖國神社並不奇怪,把台灣看成是日本的,或是再打一場甲午戰爭以體驗過去日本的「光榮」,可能都是她思茲念兹之事。但日本有此實力嗎?

這裏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本的民族性。1944年人類學家本納迪(Ruth Benedict)受美國政府之委託,寫下了一本分析日本人性格的經典著作《菊花與劍》,最核心簡明的結論便是「欺善怕惡」。網上流傳多時左宗棠對日本人的評價更是精準:「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重末節而輕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寇,弱則卑伏。」

日本經濟衰退了30多年,中國GDP按購買力平價計,1999年便超越了日本,頗引起日本人的不忿。但中國對日本過去「以德報怨」,這反而對「畏威而不懷德」的日本人視為軟弱,所以他們心理上不怕中國,反而對投過原子彈的美國「弱必卑伏」,十分可歎。狐假虎威地以為可利用美國嚇唬中國,這有用嗎?

美日防衞條約 美不欲被拖下水

美國當然樂於見到日本找中國的麻煩,希望她能削弱中國的實力,從中漁利。40年前當日本經濟旺盛時美國打擊日本卻是不遺餘力的。但今天美國也有糾結,若日本過分,真的釀成大禍,被中國收拾,那麼美國怎辦?

要知道,美國與日本有防衞條約,美國在日本也有多個基地,不能不站在日本一邊,但這卻容易被日本拖下水,殊不划算。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都暴露在中國導彈射程之內,航母除了退避三舍外,也應付不了中國的「航母殺手」,一旦美國失利,而美國戰爭部的軍棋推演也知此結果的概率很高,其後果將對美國的霸權有嚴重打擊,這是美國絕不想見到的。

若不想此局面出現,美國會在適當時候叫停日本。日本今次就算想賭一鋪,拉美國下水,自己則重振聲威,恐怕也只是幻想。

 

(香港经济日报 2025-11-21)

11/14/2025

新一波工業革命 中美誰可領風騷?(雷鼎鳴)

 

中美的科技、工業與軍事的競賽可能已到達一個拐點,中國從落後追趕已變成在不少領域的領頭羊。此種轉變太過急迅,以致中國的對手----美國,仍未完全察覺。

這便是為甚麼幾個月前美國的仇華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還在妄言中國人若非從美國偷走知識產權,本身並無創新能力。此種觀念,經多年西方媒體的抹黑宣傳,早已深入美國民心,近日霍士電視台女記者訪問特朗普(Donald Trump)時的陰陽怪氣,顯然也藏有同一想法。

英國靠戰爭 掀第一次工業革命

但美國始終也有不少有識之士不斷提出警告,指出中國的人工智能(AI)成就非凡,在應用上已遠超美國。谷歌(Google)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去年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曾稱中國在AI落後於美國,今年卻公開承認錯誤,說自己遠遠低估了中國進步的速度。英偉達的黃仁勳也認為,中國會勝出AI之戰。至於如無人飛機等其他領域,美國科技界中為自己國家感到恨鐵不成鋼的,不知凡幾。

但中國人民應清醒,不能被勝利沖昏頭腦,美國之所以妒恨中國,正顯示出中國的領先仍是微弱的,有可能被翻盤。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過:「乞丐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中國與美國的差距遠未至百萬富翁與乞丐之間的差距。

中國並無興趣與美國爭霸,只想不斷超越自己。如何才能不斷保持優勢?第一步要做到的便是從歷史中總結經驗,看看以前幾次的工業革命為何西方世界會成功,他們有甚麼優點與弱點?中國自己又有甚麼?

生產能力與市場規模是工業革命能否成功一個關鍵因素。據科大舊同事現任職上海交通大學的經濟與科技史專家文一教授的考據,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前有不少科技上的進步,究其原因,是被戰爭所需刺激出來,例如牛頓力學及萬有引力,不是因虛構故事牛頓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所啟發,而是因當時要掌握以拋物綫路徑飛行的炮彈路徑所啟發。

工業革命的第一波是紡織,而必需的棉花卻是遙遠的殖民地產品,沒有船堅炮利的軍事力量,根本取不到這麼多的棉花去生產布匹。同樣地,沒有軍事強權,也奪取不了印度等人口大國的市場,工業革命便無從談起。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被英國的優良法制所推動嗎?也不可能是。今屆經濟諾貝爾獎得主、也是經濟史家的莫基爾(Joel Mokyr)便指出過,在1830年以前,英國法治一塌糊塗,爭端八成是以私刑解決。

靠着在18世紀已積累出的技術及因軍事支持下,取之不盡的棉花及被軍事打開的龐大市場,英國的紡織工業規模發展迅速,摧毁了別的國家的工業。1856年英國共有3,350萬個紡錘,而人口数十倍的中國到了1890年才只有11萬個。

中國藉「帶路」 撑生產市場規模

英國靠軍事力量支撑的工業革命,是中國不會學的,也不應學。中國走的路綫是和平崛起,但這並不排除中國同樣可以有生產規模及市場規模以支持第三代及第四代的工業革命。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的平台可用市場價格輸入原料與能源,出口總量亦為世界之冠,不用靠武力。反觀英國,在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後,便如日暮西山,工業力量不成氣候。

為了保護生產與市場規模,中國雖面對地緣政治的險惡,卻仍堅持和平及開放之路,自2017年貿易戰開始至2024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並無減少,反而增加50.1%,便是繼續開放的明證。

除了生產及市場規模外,科學及技術能否持續進步亦是一必需條件。中國政府懂得科技與教育的重要性,近年大量增加科教的投資,成效亦顯而易見。但這方面美國的優點頗有值得參詳之處。美國的大學在二十世紀初以後,科研成果幾乎是執世界牛耳,看看他們出了多少個諾貝爾獎便知道。究其原因,是他們百多年前便已承襲了德國研究型大學的模式,發展出一套可自我更生、自我發展的大學管理制度,造就了他們科研人才輩出,我們絕不能輕視。中國近幾十年也吸納了不少美國名牌大學的管理方法,中美學術上的交流也不少,但中國學術上的發展仍頗有不足之處,值得注意自己的短板。不過,美國近年有吹起反智之風,政府大削科研經費,而且排外,中國可利用此機會拉開領先之勢。

政府企業短視 成美AI發展短板

在工業上,美國倚靠市場力量,美國的大企業無一不是私人企業,成就卻是非同凡響,且有目共睹。不過,美國也有短板,便是政府及企業都缺乏遠見。AI用電極多,據美國行內人的估計,若要如期發展OpenAI,美國需在2028年建成2540個新的核能發電站,否則發電量無法支持AI的發展。但現時並無任何計劃或行動會建這些核電站,這不啻是把AI的發展變為鏡花水月,中國並無此毛病,去年一年新增的發電量是美國十年的总和,現時总發電量已是美國的2.5倍。

(香港經濟日报 2025-11-14

11/07/2025

美「卡脖」反成助力 中國認清產業方向 (雷鼎鳴)

 

中美激烈的競爭,是未來一、二十年世界的主旋律。誰勝誰負,主要看兩國的國力,而國力的基礎,除了人民的素質外,便是工業力量及科技。

這兩者近年的變化,十分誇張,澳洲智庫ASPI追蹤了全球64項關鍵性科技,發現在20032007年,美國在60項一馬當先,中國領先的只有3項,但到了20182022年,中國帶領全球的增至57項,剩下給美國的只得7項。至於製造業的總產值,2023年,中國佔全球35%,美國僅佔12%

中國藉先進製造業 AI應用拋離美

美國對此態勢顯然心焦如焚,但如何翻盤? 她寄望的便是靠人工智能(AI)的微弱領先,但這也毫不可靠,因為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上卻拋離美國幾條街,為何如此?原因在於中國有非常先進的製造業,甚麼都造得出來,人工智能在新產品中有着最廣闊的試驗基地。看看今天中國機器人靈活度比短短幾個月前的分別,便知進步之快。

美國當然希望能把落後追回來,近月的動作竟然是加大政府對企業的干預,例如對英特爾以折扣價89億美元入股擁有10%,並主張政府在戰略性產業的董事會擁有否決權。在過去9個月,美國政府在私營企業中注入1,500億美元。至於狂徵關稅,以為可保護某些行業,則已是訴諸行動好幾年了。這些舉措,與美國一直聲稱奉行的資本主義大異其趣,亦有人說她是在學習中國,卻是牛頭對不着馬嘴。這裏的基礎性問題是,她是否在推動一套「產業政策」。

何謂產業政策?有時這也被稱為工業政策。它的含義頗有混亂之處,我認為應將其分為狹義與廣義兩類。主流經濟學家大多反對產業政策,但這是指狹義的,政府若依靠各種補貼或保護政策去扶持一些它特定選出的行業或企業,多半會失敗,並會扭曲市場,浪費資源。這倒不是說多花了錢在某些行業上,它一定會變得更糟,而是說政府選擇要補助的行業時,有大概率會選錯。政府行事的準則不是看資源是否錯置,而是哪一個利益集團的影響力更大。主流經濟學家從大量個案中找到的失敗例子多不勝數,成功的則較少見。

這並不意味着政府對產業的發展沒有任何積極角色。政府在投資教育、科研,在外國政府欺負本國企業時,能據理力爭等等,皆可能對本國產業的發展有重大貢獻。這些政策並不在狹義產業政策之內,我認為應視為廣義的發展方略,這些沒甚麼好反對的。

京力拓教育科研 增產業靈活度

不能說中國沒有狹義的產業政策,但近年她選擇出來去扶持的,選得很不錯,發展十分興盛,沒有傳統狹義產業政策所出現的毛病。原因何在?

第一,美國幫了大忙,美國多方面卡中國脖子,這意味着中國若不大力發展一些被卡的行業,中國不少產業生存都有問題,美國給中國指明了方向。

第二,中國的產業政策並非單純選擇項目去扶持,而是營造環境讓一些企業進行企業間的劇烈競爭,並從競爭過程中淘汰掉效率不高的企業,又使到能繼續生存下去的企業能鍛練出極高超的效率。電動汽車廠最高峰時有數百家,現時淘汰剩下數十家,也許將來會只剩下幾家極強悍的。传统的狹義產業政策會引發企業依賴政府,沒能力像中国的政策般高强度訓練企業。

第三,從30年前開始,中國投資在教育及科研的資源大幅增加,這使得過去沒辦法生產的商品現在變得可行,大大增加產業政策的靈活度。這些都是中國成功的原因。

美加關稅出口管制 貿赤屢破頂

美國較少推行狹義的產業政策,客觀地看,美國的成績其實不錯。美國在市場力量而非政府力量引領下,出現過蘋果、英偉達、亞馬遜、臉書、微軟等等大企,它們都是私營的,在政府沒有顧及它們時,便已充滿活力,成就非凡。矽谷的天使基金一樣有參加選擇優秀項目,總體成績不錯,矽谷的經驗常被各國模仿學習。

這對美國及世界並非是壞事,各國按自己的比較優勢各自分工並互通有無,中國樂意買美國高端的芯片,美國則輸入中國製造業產品,可相安無事,有利和平。

可惜美國政府此時卻犯上兩大錯誤,打破平衡。第一是誤以為美國每年近萬億美元貿易赤字是中國及其他國家剝削了美國,所以要大加關稅,殊不知貿赤的來源是美國的內需大於其生產,要靠输入外國產品接濟。光是美國政府一年的赤字便達1.8萬億美元,若它不是這麼花霍,削掉赤字的一半,已足可讓貿易赤字消失於無形。第二個錯誤是把美國的部分出口武器化,若別國不聽她的,便不肯賣這些產品。禁運對全球生產供應鏈打擊甚大,美國以為可迫使別國屈服。但這兩個錯誤加起來卻足可打破各國之間的互信,中國也不敢再信任美國,惟有自力更生,咬着牙關,自己向更高端的產業邁進。

美國的財政赤字及貿易赤字仍在不斷創新高,但此種困擾,並非其市場經濟體制所導致,反而是政府的錯誤及政客的傲慢所造成。美國政府近日介入私企,是資本主義的禮崩樂壞,反映其政客並不明白自己錯在何處。至於中國,則因美國的威脅而看清產業發展路向,資源用對了地方,加上多年對教育及科技投資而厚積了實力,製造業的蓬勃是壓不住了。若無「川建國」同志的助力,中國未必有此成績。

 

(香港經濟日报 2025-11-7)

10/31/2025

中國無意與美爭霸 最想要甚麼? (雷鼎鳴)

話說當今天下大勢,中美正處於談談打打的冷戰中,有此局面,有人認為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相似,但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亦有近似今天的現象。若要和平,各國需從歷史中總結經驗,避免誤判。

二戰前夕,曾是稱雄全球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衰象已呈,完全壓不住納粹德國,在遠東亦被日本軍國主義迫得節節後退,帝國餘暉已成晚霞。

當時工業與經濟實力最強的是美國,但她走孤立主義道路,自己武器及兵員的數量都十分落後,遠比不上德國及日本,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爭,美國想置身事外,若非德國的戰艦走到大西洋的西邊及日本空襲珍珠港,美國未必會參戰。美國一參戰,她強大的工業力量便顯現了出來,美國迅速成為世界軍工廠,連蘇聯所需的武器也能提供。

美當盟主荒腔走板 世界更動盪

二戰結束後,有一個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從戰前的經驗看來,西方有些戰略家認為世界若無一個鎮得住場的武林盟主立威立德立規矩,那麼世界很易出現不測之亂局。對此觀點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是後來曾長期在麻省理工任教的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他的後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哈佛政治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干脆把因缺乏武林盟主訂定規矩並將其實行所帶來的亂局稱作「金德爾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戰後,美國挾着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實力,自許為此武林盟主,並制定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衞生組織等制度,世界有了新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制度。

這本是好事,有可能為世界帶來和平穩定,但局面很快便荒腔走板。美國有四宗罪使她德不配位,當上盟主反使世界動盪不已。

美國好戰損耗巨 又怕中國崛起

第一宗罪是她生性傲慢,自以為其典章制度是人類的最高峰及最終點,別的國家若不依樣葫蘆,緊跟西式的民主,便是邪惡異類,隨時被美國文攻武打。

第二宗罪是自己利益至上,她所推動的全球治理體系,亦以此為核心,例如世貿組織的規則本是她制定,但一遇上不利她的情況,則這些規則可以全拋諸腦後,強徵關稅便是近年的典型。

第三宗罪是美國例外,訂下的國際規則,其他國家必須遵守,但美國是例外。

第四宗罪是偏袒,她受以色列游說集團操控,事無大小對錯,皆支持以色列,加沙種族滅絕,也無動於衷。要注意,有些國家的制度、人權、政策,就算完全不符美國對其他國家的要求,只要符合美國利益,她一樣偏袒。

這四宗罪加起來使到美國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軍事開支大於第二至第十個國家的總和,但太大的開支及對地球資源的花霍,卻使她實力損耗嚴重,盟主之位備受質疑。享受慣了權力的人很易受腐蝕,國家亦然,美國政客變得疑神疑鬼,見到別的國家有崛起之勢,總會害怕她們會搶走其盟主之位,這對正處於急劇上升期的中國特別明顯。

只要對國際事務稍加留意,都可知道美國的政客及媒體對中國的抹黑無所不用其極。若細看一下,這又是基於恐懼,恐懼又帶來誤判。抹黑的內容分兩大類:一是中國內部是極權統治、人民痛苦;二是中國對外搞擴張,嚴重威脅其他國家安全,而且中國的最終目標便是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一帶一路」、「金磚」等等政策,俱是為其霸權的百年大計鋪路,若不及早識破並打擊之,便會噬臍莫及,悔之已晚。任何不同意此種觀點的,便是缺乏智慧,而且默許極權擴張至世界,是不道德的。

中國最關注內部 對外合作發展

說中國人民痛苦,只是其宣傳手段,不用討論。但美國朝野的主流思想確有認為中國想取代美國,成為新的霸主,其外交政策也是環繞這假設而制定。這是否誤判?中國究竟要甚麼?這些都是當前的基本性問題,對其認知,影響着全球格局。

今年8月,麻省理工出版的權威刊物《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有一篇鴻文,題目正是「中國想要甚麼?」(What Does China Want?),作者似是一位韓裔及兩位華裔學者。文中列舉了大量證據,指出上述美國的認知完全是誤判。中國最關心的事務,是內部的,如經濟如何能發展下去,腐敗問題能否杜絕。在國際事務上,中國人民雖普遍有「東升西降」的自豪感,但政府一再表達「中國無意改變美國,也不想改變美國」的思想。這些學者怎樣得到這些結論?主要是靠中國官方權威刊物修辭用字的定量分析,例如,從20122024年,他們找到了12,208篇內中有「鬥爭」一詞的《人民日報》的文章,他們發現,這些文章6885%都是關於經濟及反貪戰綫的,與美國鬥爭的文章非常少。其他例證太多,篇幅有限,不贅。

他們的结論對認識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人而言,不足為奇。中國歷史上對外戰爭多是防禦性的,中國本身自給自足,懶得要去管治其他國家。擔任全球霸主是有成本的,再看看美國在力有不逮的條件下仍要當盟主,便有如二戰前衰落的英國般無力阻止世界大戰,以中國人幾千年的智慧,怎會不引以為鑑?中國也不是對世界撒手不管,她要貢獻的,是如何利用「一帶一路」等途徑,與世界合作,而非輸出意識形態,從而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香港經濟日报 2025-10-31) 

10/24/2025

度身打造 剋制美霸權的稀土牌 (雷鼎鳴)

都說中國政府擅長玩橋牌,懂得長遠布局致勝,而美國政府短視,以玩撲克牌的心態治國,常常倚靠Bluffing(虛張聲勢,手上沒牌卻要「拋浪頭」),被看穿了便輸得清光。

當前美國只懂揮舞狂加關稅的廢招,而中國則有系統地限制稀土出口,禁止它被用在國外的武器及軍事運載工具中,便是橋牌與撲克牌不同戰略後果的寫照。中國過去多年,一直以克制的態度應對美國的挑釁,終於練成一招足以死死地剋制美國軍事與科技霸權的稀土長臂管轄,使人大開眼界。

中國稀土產量2024年佔世界69.23%,提煉產量卻佔世界92%,有絕對壟斷力量,中國商務部今年第61號公布明言不會讓別國用中國出口的稀土製造武器,除人道救災等用途外,外國公司要買中國稀土都要通过中國的軟件「金山办公」用中文申請。此政策影響深遠,不但可對外國軍工廠造成致命性打擊,對不少高科技生產,亦可動搖其根本。但中國不是說完全不賣,你不自己找死,還是可以得到支持你活命的中國稀土。

限稀土出口長臂管轄 還治美身

此種反制美國的大殺招顯然是從美國學來的,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1959年美國立了一條「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的條例,2020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便用此條例,聲明全球任何企業,若產品包含了美國零部件或使用美國設備或軟件去製造,均不可賣給華為。中國稀土管制這一招,不但是反擊美國對華為的禁制,也為美國禁售低納米芯片,連荷蘭的ASML光刻機也不能賣給中國等等措施,出了一口氣。在時機的選擇上,中國也等待美國一連串新的挑釁到來,例如美國港口對中國船隻要加收每噸位50美元的額外費用(10萬噸的船,每次要多交500萬美元了),這顯得中國不是主動挑釁的一方。

中國有此能力絕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30多年的布局才練成的,從此段稀土歷史中,我們也可體察出中國由弱至強的辛酸。

30載布局弱變強 壟斷提純技術

中國並非一直都有壟斷稀土的能力。1949年美國在加州與內華達州邊界附近的帕斯山(Mountain Pass)發現一巨大的礦脈,此地我開車路過起碼有10次,15號公路貫穿而過,是加州到拉斯維加斯幾乎必經之路,我在30年前聽中學同窗加州理工及哈佛訓練的學家魯國錦介紹才知其有稀土,所以路過時會多留神,在60年代後因為彩色電視機需要「銪」,此礦场才發達起來。到了70年代末,以此山為主力的美國稀土氧化物的產量,一度佔世界90%以上,美國才是稀土霸主。

中國有豐富稀土儲藏,但一直不為人知。1927年在內蒙白雲鄂博發現巨大鐵礦,在解放後又在此地發現有幾萬噸稀土礦,但中國當時並無技術開採提煉。突破點是1972年,北京大學的徐光憲院士受命研究提純技術,1974年成功驗證了他的「串級萃取」理論,並付諸實踐,把稀土提煉自動化,變為可精準計算的數學工程。1983年中國稀土產量已超越美國,90年代是全球的三分之二。

但這帶來一個問題,徐光憲的團隊並無保護專利權意識,其技術被轉移到無數小作坊式的工廠去,致使稀土被無序開採生產,環境破壞嚴重,山河破碎。2005年全球的總需求是10萬噸,但中國卻生產了11.9萬噸,稀土價格跌至白菜價,帕斯山等礦山早已關門停產,從中國購買便宜得多。

中國政府其實早已注意到稀土,1992年春,鄧小平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要政府關注稀土,但要等到2005年徐光憲等人,才提出建議如何管制。2009年開始,大型央企重組,地方小礦被併購關停,開採被限。2015年中國從海外進口的稀土還多於出口。2021年幾家企業合併成巨無霸「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佔全國7成以上產能,歸國家管有,中國政府才能真正控制到稀土的出口。在十多年前,今天的稀土出口政策根本無法推動。

新的政策無疑是長期計劃並發展出來的國策,不會因西方的不滿而終止,策略性調整或會有,但不會廢除。中國稀土儲量有估計是世界23%左右,談不上是獨家市場,但中國能壟斷的,是她的提純技術,帕斯山的礦場關門後又復開了,提純技術只是中國90年代的水平。但別人的技術也可追上來,我估計或許要10年左右。但就這麼幾年的壟斷,對中國已經足夠,多了這幾年,中國在芯片等落後範圍,也可趕上,不再怕美國的斷供了。

管制縱數年有效 美難再威脅華

話說回來,用長臂管轄的辦法,對全球生產供應鏈的穩定終不是好事,但這是一種二囚困局式(Prisoner's Dilemma)的博弈,美國率先這樣做了,若中國不還擊,中國的損失便更大,所以不得不出此殺招。更好的方法是世界上能有客觀公正的協議,大家放棄互相制裁,但估計美國不會願意。美國一位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近日撰文,論證中國經濟早已超越了美國,以特朗普的政策,到了2028年,中國拋離美國太多,美國永遠再也追不上中國了。

克魯曼並非對中國友善之辈,但他起碼尊重事實,他這判斷,亦足以說明中國的稀土政策即使只有幾年有效,以後美國也威脅不到中國了。

 

(香港經濟日报 2025-10-24)

  

10/17/2025

稀土牌擊中特朗普要害 (雷鼎鳴)

 

上周五(10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因兩件事顯得十分煩躁。

第一件是諾貝爾和平獎他落選了。他得不到諾貝爾獎,本來是除了特朗普本人及他的奉承者以外的全世界人類的共同預期,沒有甚麼值得奇怪,但他事先張揚,說自己應拿此獎,又不斷向挪威的諾獎委員會施壓,最後卻是一場空,對於他這樣一個患有自戀症面子大於一切的人,如何受得了?

第二件是中國商務部在109日發出了2025年的61號公布,當中說明了中國對稀土出口的最新管理政策,若是出口的稀土最終會用作軍事或恐怖主義活動的,出口申請原則上不會獲批,但若用在人道主義、救災、醫療等領域上的,則連申請也不用便可出口。

美兩「工業政策」 釀禍害根源

中國的稀土出口政策算得上是「有理、有利、有節」,擺明車馬反對戰爭,促進和平,但對人類有利的項目,都願意供應稀土,而並未用手上的稀土去霸凌別國,十分有節制。特朗普的反應卻一如既往,十分奇葩。他一方面說中國的動作充滿敵意,使人驚訝;又說中國一直都在埋伏(lying in wait),找機會進擊,他則一早便猜對了中國會這樣做,所以事實又再證明他一貫正確云云。若他真的一早便洞悉中國的策略,又怎會對中國的做法感到驚奇?又怎會想來想去也想不到有效對策,只能又再掄起再無多少作用的關稅大棒,揚言要再加中國100%的關稅。

我們不要忘記,從2017年關稅戰開始至2024年,中國雖受關稅困擾,但貿易順差上升了119%,貿易總量上升了50.1%,中國根本不怕美國的關稅。

要分析為何美國面對中國時陷入無牌可打的局面,我們可以美國的工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這一視角談起。

所謂「工業政策」,廣義上可定義為政府選擇性地動用資源支持或補貼一些行業,以期它們能更快發展起來,這些行業也不一定都是工業的,廣義地包括服務業也無不可。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一向反對「工業政策」,認為某行業若是符合成本效益,能夠賺錢,根本便不需扶持,企業家自會選擇投資,而且政府對哪種行業最有效益,一向判斷力甚差,比不上市場中企業家,所以動用公帑搞「工業政策」是浪費資源。更有甚者,政府選擇誰可得到補貼,往往受到哪一個利益集團更有影響力所左右,而不是取決於選了誰對社會最有利。

美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自由市場有時得到不錯的貫徹,有時命不然,美國開國之父之一的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他所寫的《聯邦人文集》第10篇已有論斷,美國的政策,有受利益集團左右的風險。上述經濟學界對「工業政策」的批評,並非無中生有,而是見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式的「工業政策」所帶來的弊端所總結出來。美國最重要的兩個「工業政策」,恰恰是造成今天美國以至世界巨大損害的禍源。

美軍工業獲補貼 大發戰爭財

直接或間接補貼軍事工業,以致美國社會形成了權傾朝野的軍工綜合體(MIC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是第一個禍害美國及世界的「工業政策」。

美國二次大戰前軍力薄弱,沒有出現MIC的條件,但二次大戰打了下來,美國迅速成為世界兵工廠。這些兵工廠不會願意世界持續和平,因為沒仗打,它們便要關門大吉。二戰後美國大小戰爭不斷,極為好戰,且喜歡打毫無意義的仗,MIC背後發功,無所不用其極。特朗普第一任期時本有不捲入戰爭的紀錄,但第二任期內他派機轟炸伊朗,已打破了他不好戰的形象,亦顯示出他有如其他總統一樣,無法擺脫受MIC拿捏的宿命。他若想順利繼續當總統,便不能得罪MIC。這個利益集團是美國深層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打仗便是他們獲取利益的途徑。

中國商務部61號文件卻是攻其要害。MIC所包含的公司要靠製造武器發財,但中國卻說對這些公司不能提供稀土,意味着它們造不了多種先進武器或運輸工具,這如何了得?特朗普能不心焦?

美國另一項重要的「工業政策」是用在金融業上。最引起世界動盪的是2008年金融海嘯。這次金融危機的出現正是由美國政府的補貼政策造成。查金融海嘯之起因,是銀行濫把款項借給毫無經濟實力的買樓者,為何銀行會有此行為?是因為半國有的房利美及房貸美(今已變成國有),願意把銀行的良好及不良貸款都買下所致,銀行得到政府資金的包底,再無心理會金融風險,最終禍延全球。

政府包底銀行濫借貸 金融動盪

今天,華爾街與美國政府在各方面的「合作」,已使我們有時不易分辨誰是老闆,有一點我們大可推斷,華爾街雖不見得認同所有的美國參與的戰爭,但卻肯定希望美國軍力能維持世界一哥的地位。美元霸權與美國軍事霸權互為補充、互為支持,缺一不可。

中國推動和平,不對外國軍工業供應稀土,是精準打擊其要害,特朗普扛不住,怎會不煩躁不安,胡亂出招?

 

(香港经济日报 2025-10-17)

 

10/10/2025

拆解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如何跨越? (雷鼎鳴)

 

在港芝大的同窗叫我開壇講一講中美關係會如何發展下去,他們關心這問題是對的,沒有其他的問題比它更影響世界的前途,甚至人類的存亡。中美可否避免一戰,甚至冷戰也打不下去,雙方重拾友好?

貫穿這些問題的核心,是近年名噪一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魔咒能否打破。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正在稱雄於世的霸權不會容忍有新的能挑戰她地位的力量冒升,在後者氣候已成之前要趕緊將其打下去,起碼也要其自斷一臂,從此再形成不了威脅。當代著名的例子是日本七、八十年代經濟挑戰了美國一哥地位,致被迫在1985年簽了《廣場協議》,經濟之後一蹶不振。這個結果還算是不錯了,起碼熱戰並未出現。

中國軍力震懾美 熱戰概率大減

「修昔底德陷阱」是否真的存在,或很難躲得過去?不少專家對此頗不以為然,歷史上,也不是所有既有霸權與新興的挑戰者之間都一定會爆發戰爭。但「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之所以流行,主要還是因為中美之間的摩擦,不少西方評論人否定陷阱的存在,恐怕是受自我的道德及實力優越感所影響,他們不想承認美國在道德上會如此不堪,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優勝。七、八年前還出現過一批評論,認為中國各方面的實力都遠不及美國,根本構成不了威脅,美國動一動指頭便可威懾中國,所以雙方根本不會跌入戰爭陷阱中。

今天已沒有多少夠資格的評論人敢這樣說了。中國近年軍事力量突飛猛進,幾年前發展出的多種有「航母殺手」之稱的導彈,已足以使到美國航母在中美衝突時不敢靠近中國沿岸兩千公里以內,九三大閱兵中展示的東風415C61等長程高超音速可載核彈頭的導彈,可直接威脅美國本土,從而震懾美國不可打攻擊中國本土的主意。美國自己的軍棋推演,也發現若台海出現戰爭,美國打不過中國。

此種「有實力才能止戰」的態勢,反而使到「修昔底德陷阱」的熱戰概率大減。不是說美國沒想過打,但明知打不勝,還打甚麼?傳說在中國閱兵當日,美國五角大樓的戰略家訂購了大量比薩,方便他們連夜開會分析中國的軍事力量,結果是其戰爭部部長从世界各地急召800將軍回來開會,要他們派兵到波特蘭等城市鎮壓示威,並嚴令士兵一律要「操弗」,這或許是看到美國軍人多有挺着大肚腩,而中國的士兵則人人似「吃過夜粥」如豹子般精壯。

美科技封鎖 反造就中國自主發展

軍事上勝不了中國,不等於美國願意「坐以待斃」。退而求其次的是發動貿易戰、科技封鎖、外交戰等冷戰項目,但美國在這些領域一樣討不了好。貿易戰最可看到美國的失敗,從2017年貿易戰開始到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雖減少了22%,但卻完全阻止不了中國的貿易發展。在此期間,中國對全球的貿易順差,不降反升,升幅達到119%!美國則繼續赤字,逆差又再上升了75%。中國在國際上的活動,毫不減少,金磚組織、上合組織、一帶一路等,繼續發展,貿易總量不断壯大,上升了50.1%。科技領域上,中國的「黑科技」近年層出不窮,使人眼花繚亂,美國的封鎖,反而造就了中國的發展。

由上觀之,「修昔底德陷阱」的動力,本來有驅使美國在軍事上打壓中國,但美國過於自信,在全球到處干擾別人,分散了實力,又嚴重低估中國的發展速度,今天她恐怕已失去了在軍事上發動戰爭而又能勝過中國的機會,故只能通過冷戰手段遏制中國。中國應感謝那些年年說中國快將崩潰的反華人士,沒有他們的迷惑,美國政府會更早清醒過來。不過,美國思茲念茲,老是想限制貿易,封鎖科技,外交上也以中國為假想敵,這些都不利世界的發展。中國應如何破局?

時間對華有利 自強不息助破局

中國最好的方法便是自強不息。繼續投資在科技、教育,以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為目標。外交上不怕事但不惹事,以一帶一路等戰略鞏固與各國關係,在加沙等國際事務上堅決站在正義一方爭取朋友。在「修昔底德陷阱」中,中國不是主動挑事的一方,穩打穩紮便好,時間對中國有利。現時中國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1.331.4倍左右,領先美國還不夠多,美國不會甘於落後。但中國經濟增長快於美國,20年內,中國GDP大有機會變成是美國的兩倍,差別明顯,美國的打壓制裁中國,會變成可笑,亦會孤立自己,熱戰冷戰都再無意義,「修昔底德陷阱」也就自動消失了。

(香港經濟日报2025-10-10)

10/03/2025

特朗普聯大演講4謬論 圖阻MAGA「脫粉」 (雷鼎鳴)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923日在聯合國80周年大會的講話,有着他一貫的信口雌黃,胡說八道特徵,當中還不忘羞辱聯合國及多個國家,顯出其心中感受到美國再操控不了世界因而產生的焦慮。

然而,此演講仍頗值一聽或一讀,因它能反映出美國政界不少重要關注點。我們不應因為此演說充滿荒誕而對其置之不顧,反而要弄清特朗普背後策略家的圖謀,這些人倒不是省油之燈。

狂人日均說謊21次 圖模糊焦點

特朗普所說的話不靠譜,並不是新聞,據《華盛頓郵報》統計,他在第一任時,有紀錄可尋的謊話、誤導性的言論、或經不起檢查的隨口亂說總共有30,573次,即平均每天21次!此人真是「天才」,每天21次的謊話,他累不累?

有見及此,他當年的謀士,深刻了解人性的班農(Steve Bannon),為特朗普度身訂造了一個策略,便是向媒體及公眾潑出更多的大糞(flood the zone with shit),此種向公眾無限量地發射出錯誤信息的策略頗為有效,因錯誤一個一個從特朗普口中接踵而出,大家未夠時間弄清其言論是如何錯誤時,大眾焦點已轉移至新的錯誤之上。如此一來,大眾便無法聚焦,容易忘記掉他如何胡說。古龍的武俠小說常有一情境,一名武林高手站在那裏,卻全身都是空門,充滿破綻,對手倒是不知道攻擊哪個破綻才對。班農從古龍偷師,偷得不錯。

今次特朗普演說所包含的謬誤,倒並不都是無的放矢,而是有針對性有圖謀的,不可不察。

演講重點之一便是他大吹大擂,把自己塑造成一名當世無人能及的和平締造者,並以自稱親自終結了7場戰爭作為根據。但據事後多名分析員的審核,這些「戰爭」有些根本不是戰爭,有些現在仍在打,如何有終結?他剛下令美國國防部要改名為戰爭部,這意味着美國不用再為主動發動攻擊性的戰爭而猶抱琵琶半遮面,不久前還派轟炸機到伊朗境內轟炸,把他本人從不發動戰爭的外衣也脫掉,世人如何能把他看成是和平使者?不過,這不會阻礙他認為自己絕對有資格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人盡皆知,他對此獎「恨到發燒」,原因或許是奧巴馬(Barack Obama)無緣無故得過此獎,他十分憤怒,思茲念茲要壓倒奧巴馬。

我雖然不相信特朗普會拿到和平獎,但此獎過去也曾頒給戰犯,所以若他最終得獎,也非奇事!

大肆攻擊綠能 保護美油煤利益

演講重點之二是大肆攻擊綠色能源,地球會否出現極端氣候生靈塗炭?他根本不理事實證據,總之認定環保議題是一種騙局。世上有沒有極端的環保分子推動過火的政策?我相信是有的,但特朗普的「論據」卻是使人側目。他反對美國裝置風力發電(太陽能他也不見得認同),認為這成本高昂,並說風力發電的設施都是中國自己不肯用,轉銷到美國的。

中國不用風力發電?這說法卻是很易檢驗真偽。中國不但是風力發電設施生產的全球領導者,也是世界第一的使用者,而且未來還會有驚人的增長速度。我曾去過多風沙漠地帶的酒泉,那裏的風能儲量據說便有200GW。特朗普反對綠色能源,又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目的不外乎保護美國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的利益。另一考量便是不願花成本去減低對地球的污染,此種成本最好是別國負擔。

收千億關稅 86%美國本土買單

反非法移民是他另一重點。他又嘲諷歐洲多國正走向地獄,原因是她們接納了太多難民。非法移民問題是歐美極敏感的議題,特朗普這立場最被所謂的MAGA(讓美國再偉大)群體所支持,特朗普反覆談論並打擊非法移民正是一種爭取選票的活動。我對此事不作道德評價,但要提醒一點:數百年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奪走了不知多少財富,這也是西方國家得以富強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本身正是曾經倚靠船堅炮利跑到殖民地的非法移民,現在窮國有難民跑到西方國家尋求財富,也算是一種天道循環。

特朗普當然不會漏掉關稅這問題。他自稱以千億作單位的關稅收入正湧進美國,這顯然是錯誤的。美國有多少關稅由消費者負擔,有多種估計,例如高盛發現,關稅的成本22%由美國消費者付出,64%是美國進口商支付,只有14%是外國的出口商承擔了。當然這些數字未來會變,例如進口商最終會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就以上述數字作基礎,我們既然知道美國去年商品入口總值是3.3萬億美元,按平均關稅20%作假設,當中14%是外國人付(尚未考慮別國會以牙還牙),美國本土付出86%,如此一算,關稅只從外國帶來入口額的2.8%,即924億美元,其他都是美國人自己付,何來替美國帶來每年幾千億的收入?!

特朗普意圖中最應被注意的是他的選票考量。他希望得到華爾街及軍工綜合體的支持,也想新興高科技的資本家捐錢,但以選票數量而論,MAGA因人數眾多,雖然平均知識不高,卻可起關鍵作用。這些人排外,激烈反對新移民,對特朗普被以色列政府拖下水去花錢蹚中東的渾水也十分不滿,特朗普近期的中東政策頗使MAGA人失望(不少傳聞說這些人的代言人柯克(Charlie Kirk)被行刺正是以國政府所為,是耶非耶,我們或許永遠都不知道)。有見及此,特朗普有必要防止MAGA人離他而去,在聯合國的演講雖過火及荒謬,卻是使到MAGA人深感興奮的策略。

(香港经济日报 2025-10-3)

9/26/2025

香港低生育難題 施政報告未解決 (雷鼎鳴 )

 今年的施政報告用了4節的篇幅談生育問題,並建議了一系列措施推高香港的生育率,反映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這問題。這種重視是對的,但政府仍很可能低估了其難度。

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新生嬰兒數目從2017年起連續下降了6年,但20232024年不跌反升,2024年更比2023年多了3,500名嬰兒,達到36,700名。

扭生育率下降趨勢? 美麗誤會

香港是否已扭轉了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恐怕這只是美麗的誤會!我審視過政府的人口數據,從20152020年,香港零歲人口的數量平均每年相當穩定地以年均4.24%的速度下降,但2021年下跌幅度卻突然增至16.37%2022年仍有7.24%的跌幅,2023年才稍為「正常」,只跌了5.49%,到了2024年及2025年才稍有增長。這是典型的短綫的「嬰兒潮」現象。第二次大戰期間,世界環境十分不適宜生育,所以生育率偏低,戰後十多年,世界各國的父母連忙要補回過去的不生,個個爭先恐後去生,所以新生嬰兒大增,這便是嬰兒潮世代的源頭。

20202022年,香港一直受到新冠的騷擾,各準父母當然會有戒心,要把生孩子這志業壓後一下,2023下半年以後稍高了的生育率,只是補回他們之前的延後決定而已。但可惜,這個嬰兒潮力度微弱,頂多算是個「微型嬰兒潮」。我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粗略推算一下,假設新冠沒有出現過,又再假設政府前兩年也沒有推動過鼓勵生育的措施,只是讓生育人數自然下降,那麼,2024年年中的零歲嬰兒應該有36,800人,而不是那時實際上的33,200人。2025年的情況也相若。換言之,雖然這兩年生育人數回升了,但仍未補回新冠帶來的额外跌幅,政府對此要有心理準備,其鼓勵政策收效可能極微。

不過,低生育問題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更有效的策略去解決。眾所周知,香港近30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在1961年,港人的總和生育率是5.17,即一名女子平均一生人會生育超過5名孩子,到了1991年,總和生育率已跌至1.28,即這一代有112人,下一代便只得1.28人,若非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在下滑。到了2001年,總和生育率更跌至0.932023年則只有0.7530多年的低生育,帶來了現在年輕人口比例的嚴重不足,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會構成重大的威脅,香港人口老化更嚴重,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很難化解。所以若真的能動用社會資源鼓勵生育,回報可能不錯。

不過,鼓勵生育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世界多個國家都曾用物質獎勵等手段鼓勵生育,但可惜收效都十分微弱,很多時都是人民看到有獎勵,會把本来已在計劃中的生育稍為提早,收了獎勵再說。生育率短暫上升後便迅速打回原形。

低生育率在高度發展的經濟體幾乎是常態,不是例外,為何如此?成本高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按現時坊間的一些說法,在港養大一名兒童,大約要600萬港元,比20多年前李麗珊替某銀行賣廣告時所說的400萬又增加了不少。當然孩子在甚麼學校讀書對此有很大影響,但若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育水平很高,生孩子及養育他可能會遠超600萬。這是因為生了孩子後,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事業人生規劃會大受影響,少了不少收入。

教育青年 倘沒下一代晚景淒涼

我關注生育與教育的問題有30多年,亦曾在世界頂級的經濟學報發表過這方面的文章,所以對父母的高教育與低生育率的關係十分熟悉。10多年前,我也在香港調查過,除了上述原因外,香港年輕人不熱衷生育,尚有兩個重要的經濟原因,便是樓價太高(居住面積太小,不利育兒),及教育成本高昂,這倒不單指學校學費不菲,還包括各種學習班的費用。所以若政府有提供物質刺激,我不認為是錯誤,但若養育兒成本要600萬,政府的補貼連零頭也不到,需要另尋他法。

近年繼續思考此問題,認為政策的「組合拳」尚應包括兩點,才可移風易俗,使物質刺激能有更大效果。其一是要教育現在的年輕人,使他們明白沒有下一代,或許現時生活會自由一點,但到他們七、八十歲以後,可能有不測之險,不但無人照顧,晚景淒涼,而且寂寞無垠。但因為人類壽命這麼長是一個很現代的現象,從前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社會中人基本上領略不到老而無家人所帶來的後果,必須多鼓勵文藝影視界多創作相關的家庭劇,使多些人明白要有下一代的好處,此種好處亦不是靠狗便可補償到。

男女分擔育兒時間成本 增誘因

其二是在人生規劃上,要調整生育的成本誰來承擔。諾貝爾得主高典(Claudia Goldin)今年初有論文詳細分析這問題,生育的主要決策者是女方,在女性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了的社會,她們工作的誘因很大,育兒的時間成本要由男女雙方公平分擔,減少對事業的影響,這應成為一種制度,一種社會的共識。高典發現,此意識一旦形成,生育的誘因會大增,美國人教育水平高,但生育率遠超香港及內地,原因正是他們有此共識。特區政府也可在參考高典的建議,政策上下些功夫。

 

(香港經濟日报 202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