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2012

評世界銀行〈中國2030〉報告 (雷鼎鳴)

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發表的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長目標是7.5%,不用如過去八年以來一直要保住8%。此事頗引起國際政經界的關注,連我此世外之人也收過一些不同領事館人員的查詢,問我對不再保八的意見。

各國關注毫不奇怪,歐洲經濟危機四伏,美日經濟欲振乏力,世界經濟今年能增長多少,幾乎便要靠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單天保至尊。況且人民幣將來成為美元以外的最重要國際儲備貨幣,已是不用再有懸念之事,各國怎能不密切注視中國未來的發展動向?

其實大家重視的,不見得只是今年中國經濟會如何,而是過去每年平均接近10%的增長率究竟可維持多久,若是下降了,又會下降到什麼地步。


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剛好上月底世界銀行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了一份四百多頁題為〈中國2030〉(China 2030)的研究報告,頗為有系統地總結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展望未來、並且提出了一系列發展方向及路徑,對任何關心中國前途的人此報告都是有益有建設性,值得一讀(全文在網上可輕易下載)。

世界銀行及國務院對中國的前景,算是審慎地樂觀。此點恐非經濟學界的共識,例如最近一本關於國家衰亡的經濟學著作便對中國看淡(此書將來我再評述)。但世界銀行及國務院卻絕非盲目樂觀,它們要回答的核心問題便是中國會否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泛指一些國家在人均GDP 達到4000 10000 美元左右後便無力再增長下去,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一般有三:第一、某國的發展本來
倚靠農村提供的廉價勞動力,但經濟進步後,農村不能再無限量提供新的勞動力,工資由是上升,該國的競爭力不保。

第二、某國參與國際貿易後,全球的競爭壓力使企業不得不善用其資源,出口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停止生產沒有優勢的產品,但此種政策帶來的效益總有盡時。

第三、窮國發展初期可抄襲發達國家較高級的技術,不用以零作起點;但到後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總會收窄,可容易抄襲模仿的東西愈來愈少,經濟增長便要停下來。

我對「中等收入陷阱」是否真的是陷阱,頗有保留(參看過去11 28 日在本報拙作「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脫離此「陷阱」的關鍵,是國家在教育及科研有足夠的投資,不算太難做到。但實際上,按照世界銀行的估計,在1960 年以當年標準可歸入中等收入的一百零一個國家,只有十三個在2008 年可進入高收入國家之列,可見並非每一國家都懂得救國之道。


糾正錯誤足以推動增長

中國在1978 年以前,跌入「貧窮陷阱」已有幾千年(從漢朝至1950 年,中國人均GDP 總共增長不足20%),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均實際GDP 郤上升了約十六倍,現在會否氣數將盡、增長難以為繼?

中國文化自周公開始,便已有「居安思危」的元素滲入其中,所以雖然現在中國的經濟表現仍卓越,提些潑冷水的問題並不奇怪。事實上,現時部分發達國家因為大搞難以為繼的福利制度,人民不思生產,卻養成了要政府打救的惡習,正正跌入了「高收入陷阱」,不但爬不出來,且大有可能經濟一沉不起,對中國的出口構成嚴重影響,中國又怎敢無視此國際危機?

我對中國的未來發展一向都是樂觀派的,十七、八年前我已在本報撰文,計算中國經濟何時超過美國,現在看來,預測頗為準確。不過,我樂觀的主要原因,倒不是說中國政策如何正確,而是看到其一大堆錯誤及落後地方。

正因為有錯誤與落後,便等於有改進的空間,每一次的改進,經濟都可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在中國可找到的政策錯誤,多不勝數,若是政府要推動經濟,糾正這些錯誤便已足構成經濟增長的動力。要尋找可更正的政策是容易不過的事,只舉幾個例子。

中國近年國進民退,國有企業佔用了大量資源,但效率低下,創造的職位又不成比例的低,扭轉國進民退的方向十分重要。世銀報告中亦指出民營企業及市場經濟的重要性。

中國人口老化,現時年齡中位數已超過三十五歲,到了2015 年退休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便開始上升,進入「人口赤字」期。解救之道是通過教育改善人口質素及生產力,以抵銷工作人口比例下降所帶來的壓力,但中國教育投資佔GDP 的比例卻是停滯不前,遠低於世界的中位數。

眾所周知,中國在發展期間對環境的破壞極為嚴重,這將打擊中國未來的發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如何取得平衡,是中國要面對的最重要問題之一,世銀報告對此落墨頗多,並有「向綠色進發」(Go Green)的口號。

雖然中國的政策存在不少錯誤,國際環境又十分惡劣,我卻不相信中國真的會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作此判斷,我們要先看看現時中國的起點在什麼位置。


中國經濟未見窮途末路

2011 年中國的GDP 47.16 萬億元人民幣,以年中匯率折算,等於7.29 萬億美元,同年美國的GDP 15.04 萬億美元, 中國的GDP 是美國的48.5%,差距仍大。但若考慮到中國物價比美國低,改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CIA〈世界事實書〉(World Factbook)對中國GDP 的估計是11.3 萬億美元,美國只高出中國33%。只要中國的增長率比美國高出6%,到2016 年中國的GDP 便可超過美國(有美國經濟學家甚至認為中國農村的物價被高估了,今天中國的GDP已超過美國)。

至於人均GDP,美國對中國的估計是8400 美元,離開「中等收入陷阱」的「上限」10000 美元只差一步之遙,況且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我認為遠未耗盡,沒有理由過不了這關。

為什麼我相信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強勁?

去年5 23 日我在本報發表了「中國的投資回報率為何一直高企」一文,事前我花了一整晚的工夫計算中國已積累的資本額及「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發現中國雖然投資佔GDP 比例極高,但「報酬遞減律」似乎並不起顯著作用,投資的回報率仍有20%,量度生產效率的「全要素生產力」近十年來仍能達到3.1%的年增長率,中國經濟並無已近窮途末路的跡象。

世界銀行的報告亦有進行過我所做過的習作,我把世銀的結果與我當時計算的詳細結果作比較,竟是不謀而合。對此我倒要作點「自我表揚」,我用Excel一晚的計算成果,與世銀整個團隊多月工作相比,竟是沒有輸招。

世銀對「全要素生產力」增長速度的估計是過去十年每年3%,中國每名工人平均所佔有的資本只等於美國的8.7%,資本仍大有可增長而不致引起嚴重報酬遞減的餘地。中國單是靠高的投資量,已可把經濟持續推高一段長時間。

中國的城市化是推動經濟的另一重要動力。2011 年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高達總人口的51.3%,比對上一年增加二千一百萬人。世銀保守估計未來十多年,每年城鎮人口可增一千三百萬人,等於每年多了個東京或布宜諾斯艾利斯。城鎮化的重要性不只是在與之同來的基建能帶動經濟,而在於它能把資源有效率的在較小的空間中組織起來,創意工業也更能發展。城鎮化的動力,我認為還有二、三十年的風光。

經濟增長動力就算仍然存在,我們卻不能不問:能否做得更好?世銀報告中對要走的路徑倒是寫得十分詳盡,在此只能簡略談幾點。


改善環境可推高GDP

中國地方政府認為自己擁有回購農地的權力,但其回購價卻不是市價,而是基於這些土地只能用作耕種而定。我們當然知道,農地被回購後可用作其他發展用途,價格應高得多。若地方政府要錢,更好的方法是讓農地自由買賣,但「利潤」可徵資產增值稅。現在的安排等於抽了100%的增值稅,食水太深,世銀建議減稅,我十分贊同。

中國若要進入發達國家之林,必須大搞科研及教育,多建一些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在金融體制中多提供創業資金,使有創意的中小企能不斷湧現。世銀也指出,中國的大學研究論文的數量雖已大增,但內容與商業化生產無甚關係,必須提供誘因使研究與商業生產結合(我們或可戲稱「學商勾結」),才可對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環保是世銀報告的重點之一。環保可減少耗能,使中國更能應付必然會不斷上升的能源價格。此節若處理不善,中國的增長必受嚴厲限制。人民收入上升後,對環境的要求一定上升,所以改善環境本身便是一種極有市場價值的活動,可以推高GDP

我一向認為,在天然資源愈來愈稀缺的未來,中國GDP 增長的方向,必定要靠不用太倚靠資源的創新及搞環保,對世銀的建議,只能說十分同意。

HKEJ  20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