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2013

大學應否搞「家長日」? (雷鼎鳴)

讀小學時,同學最害怕的事情莫如校方說要見家長,他們大多會把此看成是最嚴厲的懲罰。為甚麼這麼怕?部分原因可能是當年若非學生有重大過失,校方都絕少有興趣見家長。不過,有些好老師偶然也會進行家庭訪問,以了解學生的生活或困難,這與學生有無犯錯沒有關係,但我印象中同學對此也有點抗拒,不想校方與家長有甚麼溝通。

中學時倒是未聽聞過校方要見家長,校方與家長的唯一接觸可能是中五時學校搞了個開放日,但來的家長也不多。在某一年,有一天我們的校長霍理義神父(Joseph Foley)突然在上課時到班房找我出來談話,他不知從何處得知我家有經濟困難,想見我父母,看看他可否幫忙,我的條件反射也只是婉拒了他的好意,也許當時的想法正如大多數同學一樣,校方與家庭溝通是不可想像之事,最好不要發生。也許現在大學生不歡迎大學搞「家長日」,是隔代的「童年陰影」所致。


美大學與家長聯繫制度化
在美國讀書時,遇上的文化震盪之一是學生往往以父母失約,沒有到學校觀看他們的表演為最大的失望。家長多知道學生在校的點滴,被視為理所當然。事實上,美國的大學也將與家長的聯繫制度化,畢業禮的時候邀請家長到場自是理所當然,在開學迎新時期,也大事安排到訪的家長活動,並舉辦種種講座導遊,使到家長更了解大學,以後可放手讓子女「自生自滅」。校方與家長建立了聯繫後,在往後的數十年,家長(尤其是私立中學或大學的家長)時會收到校方寄來的募捐信。若說香港的大學近年搞「家長日」是「小學化」,不如說是「美國化」更貼切一點。

在科大二十多年,目睹不少校方與家長關係的微妙變化。九十年代,絕大多數學生是家中第一代大學生,只有極少的父母唸過大學。或因此之故,家長雖或對大學好奇,但基本態度是「敬而遠之」,絕少自動找上門與我們交流。


現時家長寵愛獨生子女
這個情況在近年逐漸出現了變化。這有兩個因素:第一,父母有大學學位的,每五、六個學生左右便可找到一個。這些中產父母對大學並不陌生,對各種制度及學生學習的流程也頗為熟悉,他們不會太介意與大學往來,對子女的學習也懂得如何緊盯着。第二,九十年代初香港的女性平均一生生育1.4名小孩。扣除大約有兩成婦女因不育或選擇不生孩子,再算上有小部分人生育了超過兩名小孩,粗略推算的結果是大學生中屬於是獨生子女的現在約有三成。天下父母都關愛自己子女,若只得一個孩子,其肉緊程度往往又會更為明顯。若有相當一批如此重視子女學業的父母,大學是不可能當他們不存在的。

我因職務關係,過去算是本科生課程的前綫工作者,直接接觸的家長無數,與友校交流情報也頗多,見過或聽過的事情當然很多,有時的確會感到大開眼界。例如,有家長幾天找不到自己子女,會找到我們辦公室詢問,我們同事找來學生近期課外活動的照片,家長才敢放心,但又要叮囑我們不要讓該學生知道。又例如,有學生參加交換生計劃,到外國大學就讀,但家長不知如何,認為該處宿舍條件不夠好,要我們的同事多次找外國的大學更換宿舍,但最後仍不滿意,終於讓子女回港。再例如,家長為子女考試失利而來「求分」的,我也聽過不少。當然,絕大部分父母都十分放心,他們心中只有好奇與關懷,大學又有甚麼理由不方便他們,讓他們更了解大學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兩周前,參加了我校商學院與家長的交流日。有些東西同學是不一定歡迎的:我稍為洩露了一點校園的生活狀況,以後你們要對家長隱瞞,難度會增加一點點。但有一樣你們是高興的,我對家長說:「這裏的條件很好,同學受到關顧,你們大可放手,以後不再來也沒有關係!

(Sky Post   20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