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2010

拆解香港當前政局 (雷鼎鳴)

我不喜歡參與政治,從不「埋堆」。政治是鬥爭性很強的活動,一旦捲入,人在江湖,很難不陷進黨同伐異的窠臼中,與學者的角色容易衝突。但政治與經濟互相影響,不理解政治的變化,對經濟的判斷力總會削弱。所以不理不理還須理,就算是隔岸觀火也要做個明白人。
香港的政治事件層出不窮,使人眼花繚亂,最近「五區總辭」所引發的爭議便是一例。我曾多次聽過內地官員說,香港這本書不易讀懂。其實要讀懂又有何難哉?只要掌握兩個條件便可;其一是掌握到足夠多的事實,其二是要有一個能捕捉到主要矛盾,枝節不妨簡略的分析模型便可。經濟學中的博弈論是很有用的工具,但香港的政治博弈中,不同利益的參與者很多,博弈分析太複雜,不好使用。
學習毛選
我讀大學本科時,修過一門鄒讜教授的「中國共產運動」。教授是著名的政治學家,待所有學生如子侄,他幾年前去世時,受過他教化的學生莫不哀傷。在教授的啟發下,我當年把《毛選》五卷都熟讀如流,而其中有關軍事的文章,如〈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等,更是印象深刻。從他的文章可知,毛澤東是《孫子》與《三國》的隔世傳人,亦是天才的戰略家,近代中國絕對無人能及。我不知香港及國內的政界中有多少人向毛澤東偷師,但他的軍事分析架構,對拆解當前政局卻是十分有用。
毛氏兵法的精要,是軍事家必須先對客觀環境有深刻的了解,從而因應形勢靈活制訂戰略。當年共產黨勢弱,面對的敵人不論是國民黨或日本的軍隊,力量都比它強大得多。以弱戰強,這樣便決定了共產黨以游擊戰為主要戰略。游擊戰的特點是神出鬼沒的奇襲,每次都集中力量,在極短時間內吃掉敵人的小部。敵人主動進攻時,則化整為零隱藏起來,避免一切大決戰。游擊戰也是一種持久戰,把敵人有生力量經過長時間一小次一小次地吃掉,自己的力量充分壯大後才談得上較大規模迅速前進迅速後退的運動戰。
博弈分析
游擊戰也講究建立根據地,以作休整及自己大後方之用。沒有根據地的做法,毛澤東認為是到處亂竄的流寇主義,勝利只是幻想。不過,根據地卻可以因應局勢變化而暫時放棄,最重要是保持自己的實力,不在有利於敵人的條件下,與其硬碰。
以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怎樣評估香港政局?我們暫可把博弈的參與者簡略為泛民與建制兩派。泛民當然不是鐵板一塊,有地方工作根基深厚在立法會佔有較多議席的民主黨,有地方工作較弱的公民黨及社民連,亦有其他更小的黨派或個人。泛民亦有一份銷量龐大的報章作其宣傳機器,傳媒中也有不少同情者對其支持。外國勢力尤其是美國有無介入不得而知,但目前似無明顯證據。
建制派有不少立法會議員,其中包括大部分功能組別議員,特區政府自然是建制派的核心,北京則是握有政制最後決定權的持份者。建制派有銷路較差的宣傳機器,但同時亦有不少主流報章的支持。總的而言,建制派握有立法會大部分議席,政府的管治權及北京的最終權力,所以力量比泛民較強。正因如此,建制派並無重大誘因要改變當前局面,我甚至懷疑建制派對政府推出的政改方案是否真正熱心。
「五區總辭」一事充分暴露了泛民內部對爭取民主的戰略有極大的分歧。民主黨及一些小黨派其實在使用毛澤東的部分戰略,它們會打游擊戰,經常查找政府或建制派的弱點對其痛擊,從而增加自己的選票,削弱敵人的政治力量。但這樣做的直接目標是增加自己在立法會的議席,而議席我們大可視為根據地,方便政黨發揮影響力。議席增加可箝制建制派,起到鄉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作用。民主黨在基層實力牢固,不會輕言放棄其根據地。
製造戰場
公民黨及社民連地區根基比不上民主黨,部分議員的當選,主要靠比例代表制。它們在立法會分別佔有的議席亦不多,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游刃有餘,取得議會主導權卻力有不逮。「五區總辭,變相公投」是它們想出來的怪招,但與共產黨的長征若合符節。長征時共產黨要放棄井崗山根據地,在中國大地走了六千英里,到處為革命「播種」,最後重新選上延安這一更好的根據地落戶。
議員辭職後若真能以「公投」議題(有若長征時有抗日的議題)鼓動群眾支持,效果有如以戰養戰,替自己培養幹部,削弱敵人的有生力量,雖極可能失去一部分根據地(議席),但將來可再次奪回。這是一條適合反正沒有多少根據地的政黨的戰略,但對擁有較多根據地的其他泛民卻十分危險。
公社兩黨要達到目的,必須要製造戰場。若沒有對手,它們放棄議席再當選,便等於從井崗山下來跑到無人之地閒逛又再上山,毫無意義。至於「公投」,只是號召的口號,人盡皆知特區政府與北京都不會承認,沒有法律效力,其中所包含的「民意」有太多解讀方法,只可能是不同陣營的自說自話。若要製造戰場,可行的方法是利誘敵人進攻。一般估計,五區補選,公社二黨可能喪失二至四個議席,所以這個誘餌對建制派十分吸引。
建制派就算知道這是誘餌,決定是否出戰也是煞費思量,因為這涉及太大利益。但中央政府的利益考量與本地的建制派不同。中國國策近年已靜悄悄地從萬事低調不強出頭,轉移至自信心爆棚與美國爭鋒的大國崛起心態,對香港幾個議席才不會放在心上。中央政府所不能容忍的是與「公投」掛上任何關係的活動,而且深懂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國內精英也容易看通公社兩黨的真正意圖。「全民起義」這句敗筆,正好給中央政府一個喝停的藉口。五區總辭所能起到的政治效果看來已十分有限。
不滿「公投」
爭論「補選」是否等於「公投」,「起義」是否「武裝起義」等等,已經只是雙方戰術上的枝節問題。要展望將來形勢,我認為主要要看各方力量上的消長。公社兩黨在最近的事件中應該得到一些較激進的中青年人捧場,但很可能失去知識界不少支持,此點我要補充一下。
自去年八月我聽聞辭職再補選一事後,與不同院校很多資深教授都交換過意見,竟沒有任何人認同此事,有些還十分反感。這些人支持民主的較多,但獨立分析能力超強,根本不接受補選等於公投的說法。他們反感的原因相信是因為感覺被人操控,選票上明明是寫着某候選人的名字,為何要他們承認這是公投?再證諸多位為市民所知的民主派學者不贊同這活動,我個人所「抽樣」討論的朋友,可能有相當代表性。在這方面,公民黨會有所失,但對社民連卻無關重要。總的來說,贊成激進的政黨,所得到的政治支持仍會增長。
難分勝負
建制派的力量其實將來不見得會減弱,中國經濟增長強勁,想從中討得好處的香港人不知凡幾,所以建制派仍頗有增長的空間。
中間派又如何?建制派與激進泛民的互相攻訐,早已使很多人感到煩厭。去年年底港大一個民意調查顯示,最關注經濟的港人佔百分之四十一,關注政制的只是百分之十,由此可知不同議題在市民心中的比重。若黨同伐異的活動繼續上升,中間派的人數也有可能上升。
這便出問題了,各方力量都有可能增加,等於無法決出勝負。除非有人犯了愚蠢的錯誤,否則未來一段長時間互相爭持的僵局會繼續維持,這不是很好的結果。如何破局?以後再談。

HKEJ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