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10

熱錢之謎——央視也民粹? (雷鼎鳴)

這幾個星期寫了些有關匯率及熱錢的文章後,在不同場合有機會與政府及金管局官員交流意見,又逢一位識於微時的中央財金大員到訪,所以滿腦子匯率及熱錢的問題仍是揮之不去。就是這樣,中央電視台就有關熱錢囤積香港、伺機進入內地炒賣的報道及所引用的數字,我特別覺得突兀。


10 萬億熱錢屬胡謅

我的數學能力與同行相比,只算普通,但我對數量的感覺,卻是十分強烈。十多歲時做了一個測驗,數量分析的IQ,竟高達165!同類的測驗以後不敢再做,因恐怕分數會大跌,失去自我感覺良好的實質基礎。不過,就記憶所及,只要是涉及數量的辯論,我想不起有輸過的例子。

我不知自己對數量的感覺是否有獨得之秘,但常常會要求學生對數據要小心思考,不可輕易接受,特別要問一問某某數字究竟意味着什麼,它所反映的是否屬實。由此之故,每當有人不經大腦胡亂使用數字時,我都難以忍受。

央視所估計的數字當中,最荒謬的一個,是說今年年底可能會有10 萬億港元熱錢雲集香江,隨時經地下錢莊進入內地炒賣。

10 萬億意味着什麼?據近來一些報道的估計,每天經過深圳的兌換店(或本來是經營其他業務,例如販賣影音產品,但兼營外匯兌換)合法或非法進入內地的熱錢高達數千萬;央視對此類活動也曾大加報道。這類數字當然難以準確,但我們不妨使用中間數,假設每天是5000 萬;若每天流入5000 萬,要多久才能把10 萬億全數流入?

答案是五百四十八年!

每天數千萬對小商戶來說,可能是大數字,但若與國際資金流動的數量相比,卻只算是小兒科,不值得大驚小怪。資金非法進入內地的途徑如此狹窄,資金來去如風的國際對沖基金會把10 萬億搬來香港,再耐心等上五百四十八年把它非法弄進大陸嗎?若是合法進入,怎麼沒有數據把它顯示出來?

香港去年的GDP 1.63 萬億港元,10 萬億等於香港六年多的總產值,也等於美國一個多月的總產值;若有這麼多熱錢一下子湧入香港,本港及內地經濟怎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變化?2009 年有「區區」5000 億熱錢到港,金管局已大呼不得了。今年到10 月底止,貨幣基礎只增加了208 億,剩下的11 12 月,如何會突然有10 萬億?


人幣存款急升惹忌憚

眾所周知,貨幣量大增,必會引致通脹或資產價格上升。10 萬億幾乎是香港流通鈔票的五十倍,若真有這麼多熱錢而又不流出的話,香港的物價最高可上升幾十倍,香港的股票也會似發了瘋般急升,恒指早應超過5 萬點,為什麼我們見不到這些現象?原因十分簡單,10 萬億只是有些評論人信口開河的想像。

10 萬億是胡說八道,但這當然不等同沒有熱錢到港。正如我以前的文章指出過,從2008 8 月到現在,香港有超過7000 億港元的資金淨流入,但主要流入的時間是去年,不是今年;其中有相當的比重是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或配股集資的資金。這些資金理應流回國內,以應付該等企業所需,對內地來說,它根本不是炒賣的資金;但對香港而言,是否有部分滯留在此投資本地房地產及證券市場,則是可以關注之事。

將來會不會有數量頗多的熱錢繼續進入香港?此點倒是很有可能。美國的QE2 及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都是可鼓勵熱錢流入的有力因素,資金進出內地困難,但湧到香港卻十分容易。國際投資者若看好人民幣資產,最簡單方法便是在港買入內地企業的股份。通過深圳地下錢莊進入大陸的,不但要冒奇險,炒賣的對象,可能只是大蒜生薑等雞零狗碎的商品。香港市場開放,仍是吸引國際資金的最好地方。

雖說10 萬億離譜,但中央電視台總也應有些根據,才會搞出三集特輯談論中港的熱錢流動。若論可靠的數據,我們的確看到在港的人民幣存款急升。去年12 月人民幣在港存款量只有627 億,今年9 月份升至1493 億,10 月份更劇增至2171 億,升勢不可謂不急,在預期人民幣升值的環境下,投資者不長期增持人民幣才是怪事。但增幅一旦加大,卻似乎已引起內地某些人對這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忌憚。


民粹主義帶來恐懼情緒

2171 億值得內地金融業的忌憚嗎?2010 10 月,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69.98 萬億,香港的2171 億只佔其0.31%。中國有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平均每個省市自治區按理應有約2.26 萬億的人民幣供應(雖則分布一定十分不均),而香港這金融中心的人民幣數量卻不及一個省市的十分之一,並不恰當。香港若要真正的發展成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境內的人民幣存款,應該大增才對。

增到什麼地步?我看10 萬億倒是一個合理的目標,合乎對金融中心的要求。這目標當然是長遠的,若是太快達標,香港的經濟亦根本承受不了。

我們若只使用有根據的數字,中央電視台節目所宣示的訊息,顯然都是誇張之談。從正面的角度而言,央視的節目或許可以促使中央政府更注意熱錢問題,但從負面的角度看,它卻可能是民粹主義者因為掌握不了經濟規律而帶來的恐懼情緒的宣洩。內地通脹4.4%,食物價格及樓價上升,對懂經濟的人看來,盡皆有理可尋,但對某些人來說,更好的「解釋」倒是國際熱錢在香港虎視眈眈,秘密進入內地把經濟搞亂。反之,香港倒也有不少人稍為更有根據地埋怨是國內流入香港的資金推高樓價。

傳聞這兩三年來中央對內地的一些重要媒體大幅增加開支,希望它們在全球的新聞話語權中與外國媒體一爭長短,央視也許感受到要增加收視率的壓力,所以一反平日四平八穩的形象。這些取向都沒有錯,但若不深究事實,與愛搞嘩眾取寵節目的媒體看齊,卻不會有什麼出路。

從港人的角度看,可能更值得關注的是,央視的節目是否反映中央對香港金融業的發展有了新的微妙看法?看來不像。曾有內地官方媒體找我查詢對此事的看法,並寫了篇搜集了大量證據與中央電視台節目針鋒相對的文章。王岐山副總理的發言似也在繼續支持香港。

話說回來,中國將來開放金融市場,容許人民幣自由兌換,根本是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讓所謂熱錢經過香港流入內地,本是鍛煉內地經濟的好方法。內地政府主要擔憂的,無非是怕通脹會出現及GDP 受到影響。但過分的擔憂卻是沒必要的。


誇張報道會為炒家利用

通脹的確會隨熱錢流入貨幣量上升而增加,但中國經濟板塊及銀行存款愈來愈大,以現在增長的速度來看,六七年內,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可能便要超過美國。這麼大的貨幣規模,沒有什麼國際炒家夠實力去左右中國的通脹率。

貨幣上升會否影響中國GDP?這本是宏觀經濟學的古老而核心的問題。對此我不少學生都做過研究。對中國一般的發現是貨幣量的變化根本在長線短線都不能影響GDP,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是「中性」(neutral)的觀點。但至於貨幣增長的速度(或是通脹率)會否影響中國的GDP ,此點爭議較大。我一位學生薛江波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便用了比較先進的計量經濟方法得到結論,貨幣增長速度的變化也影響不了中國GDP 的表現,亦即經濟學上所說的貨幣政策是「超級中性」(super neutral)的現象在中國出現。

既然如此,對中國來說,熱錢的作用及影響力實在不用過分憂慮,市場應繼續開放。反過來說,有些炒家在行動之前,總會製造一些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以便可擴大效果。有時一些失實誇大的報道,反會為炒家製造投機機會。


HKEJ   20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