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2018

香港社會的兩種病態 (雷鼎鳴)


香港社會近年似是患了病般,戾氣充斥,很多港人都並不快樂。根據全球快樂委員會(GHC)在「世界快樂報告二零一八」所公布對一百五十六個國家地區所作的研究,香港二零一五至一七年的快樂指數排名只是七十六,比巴基斯坦尚要低上一名,從數據中我們也可看到,以香港社會的客觀條件而言,港人的快樂指數本有機會晉身全球十名內。為何港人有此戾氣及不快樂?究其原因,我們或可歸咎於兩種不妙的社會現象。

第一種現象我們可稱之為「部落作風」(Tribalism),第二種現象是不少港人變得日漸消極,對人生漫無目的或路線圖,甚至自暴自棄。二者遺害都甚大。

「部落作風」的特徵是社會分裂成多個相互仇視的小圈子或部落,自己所屬群組說的,不論對錯都力撐,但若某種意見來自敵對或甚至只是立場不同的部落,惡毒語言便盡數瀉出,潑向對方的污水有如長江大河,洶湧而來,別人所說就算合情合理有根有據,也無濟於事。近日香港影星劉德華本著自己的識見及愛港之心,義務替「團結香港基金」所製作的短片「讓下一代看見」作旁白,支持在大嶼山東邊海域填海造島,竟也遭到某些自以為支持言論自由的部落圍攻謾罵。幾年前這些人當中不少還稱呼劉德華為「民間特首」,但一聽到他意見與己不同,便什麼說得出口了。

不要以為「部落作風」只是香港特產,這是一世界性的現象,在歐美國家一樣突出。《紐約時報》評論員費利曼(Thomas Friedman)最近便撰文對此深以為憂,他不無憤慨地直指共和黨在美國國會的領袖麥康奈(Mitch McConnell)的不是,在奧巴馬年代,麥氏公然宣示,他的策略目標便是要使到奧氏施政失敗。港人對此種取態應該也十分熟悉,香港政客對議會「拉布」樂此不疲,早已作了示範。

經濟與科技的土壤

既然「部落作風」並非香港獨有,那麼它的形成也不能單靠本地因素,我相信歐美國家和香港都有經濟與科技的土壤滋生出此等損害社會肌理的作風。在經濟方面,大量職位轉移到更具競爭力的新興國家,雖使到全人類的收入不均有所消減,但發達經濟體內部的貧富懸殊卻有增加,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發達地區,排外及仇富仇精英的心態會出現。在科技上,社交媒體的設計容易使到用者只看到與自己立場接近的意見,因而習以為常以為不同意見者盡是異端邪惡,又因鍵盤戰士的身份不一定公開,這便使得他們有如戴上面罩去發表意見,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會使他們肆無忌憚的發表極端意見。

「部落作風」有百害而無一利,在社會內部它會造成內耗,在國與國的層面它會製造衝突,甚至戰爭。就算在最重視開放與交流的學術界,近日竟也有美國官方人士無中生有地懷疑中國留美學生學者大多是間諜,這其實也是把世界看作為多個部落的心態反射而已。

香港另一種值得憂慮的現象是不少港人對未來前景變得消極,甚至犬儒頹廢。我過去幾個月在不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地區展覽中與街坊交流,大多數人與小組各人的觀點都十分接近,但我也曾遇過一些頗為消極虛無的人,他們認為提意見不會有什麼用,因為反正政府都不會理會,不再理世事似乎是他們的選擇。

我們當然知道民間對土地問題的意見極度多樣化,甚至互相矛盾,政府不可能每一種意見都採納,但這種無力感及由此而衍生的自暴自棄心態從何而來?這對嬰兒潮一代的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嬰兒潮一代成長的環境中資源匱乏,遇到問題時不想辦法去解決的話,可能會毫無退路,他們沒有多少本錢花費在消極中。但在較年輕的一代中,環境已經不同,大學學位增加了很多,成績不那麼好的也能入大學,畢業後,工資卻不見得進步很多,至於工作表現是好是壞,有些人也認為對自己前途無關宏旨,他們似乎相信,除非付出極大的努力,反正都不會勝過中國大陸來的精英,不如放棄。這是另類的「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心態。

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政治上的。五年前「佔中」尚未發生,一些民調早已顯示大多數港人都知道「佔中」不可能迫使中央對反對派讓步,但「佔中」的鼓吹者卻老是宣傳「佔中」有如核彈,有多大力量云云,不少未懂世情的年輕人恐怕會信以為真,強行要求落實一些不切實際的政治訴求。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只會帶來挫敗,無視實際的所謂理想只是幻想。對人生抱積極態度的人可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孕育出未來的成功,但消極的人卻更可能躲在小圈子中怨天怨地,以罵人為發洩,長此以往,他們的人生便廢掉了。

我們當然希望這些人都能振作起來,香港要保持自己獨特的政經地位,需要港人有能力繼續對中國的發展作出實質貢獻。中國經濟增長迅速,提供了強大的激勵使內地人民奮發向上,若港人自我停滯,未來香港的重要性必會消蝕,中國也不會太倚靠香港,港人會成為最大輸家。

脫部落的枷鎖,重新認識中國,才可能建設積極的人生觀,對自己、對香港、對中國都有好處。

 

(Yazhou Zhoukan 20181028 32 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