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2012

市場力量與政府 (雷鼎鳴)


英國人佔領香港後,在1843年便宣稱香港是一自由貿易港,到了1860年以後,官方的經濟政策也正式以自由市場原則作根據。所謂「大市場小政府」的治港原則,大可追溯至十九世紀,雖則歷任財爺對此原則所用的字眼屢有不同。香港過去的經濟繁榮很大程度建基於自由市場。


中國經濟改革派的旗幟

中國1978年以前,政府是無比龐大,計劃經濟佔主導,市場經濟被邊緣化,最終結局是1976年間國民經濟陷於崩潰邊緣。


八十年代後,陳雲提出鳥籠經濟政策,即政府仍主導經濟活動,但容許自由市場稍為擴充,有如一隻鳥只可在籠中有限空間活動。但鄧小平主張更徹底的開放,讓市場的比重及自由度更大,終於鄧小平壓倒陳雲一方,經濟亦猛然發展,自由市場自此成為中國經濟改革派的旗幟。


從鉛筆製造看市場規律

八十年代列根當上美國總統,戴卓爾夫人成為英國首相,二人都奉佛利民為師,強把政府在經濟中的比重壓低,市場力量得以抬頭,兩國的經濟沉疴得癒。


上述及無數其他例子都說明自由市場確是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但世上大多政府官員對甚麼是自由市場其實都不甚了了,時常誤將馮京作馬涼。就算現任管治班子中,從其公開發言及文章可見,懂得市場規律的人也寥寥可數。究竟市場有甚麼功能?它又需要甚麼條件才能運作良好?


佛利民在《自由選擇》一書中用鉛筆的製造對市場有精闢的闡釋。世上有沒有人懂得一手一腳造出一支簡單的鉛筆?很可能沒有。造鉛筆要木材、石墨、擦膠(其實用油菜種子油與氯化硫製成)等等。哪裏來的木材?要有伐木工人供應。伐木工人又要有鋼造的鋸或斧頭。後者要有人開礦及要有工廠製造。從此可見,造一枝鉛筆其實涉及千百人的協作,而他們根本不用互相認識也不用見面,但協作過程卻十分順暢,我們要鉛筆時,只要跑到文具店購買便可,絕無複雜。


這是怎樣做到的?這不需要中央計劃,完全靠市場力量。假如多一些人需要鉛筆,後者的價格便會被推高,鉛筆商於是願意多生產鉛筆,他們自會多買入木材等材料,這些材料價格又因而被推高,這又刺激到多些人會跑去伐木等等。在整個過程,每一環節都是以價格的高低為指導行動的訊號,大家都是自願參與交易,政府不用干擾價格便可

 

需要強勢政府

若說政府毫無功能也是不對。保護產權保護買賣合約的精神便需要政府。很多人其實沒有覺察到,要自由市場運作良好,必需要有強勢不怕政治壓力,但又甘於只是站在一旁維持市場規則的政府。


鄧小平、列根、戴卓爾、李光耀、香港殖民地的港督都有足夠實力頂着利益集團的壓力,市場容易成功。香港上任政府弱勢,市場就也搞不好

 

(Sky Post   201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