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2012

不值得緬懷 殖民地日子 (雷鼎鳴)


            香港的報刊時有緬懷殖民地時期的文章,影響所及,校園的民主牆上偶然也會見到追憶過去的大字報。我不喜歡殖民地,不會緬懷舊日的香港,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用客觀地了解過去

 

有利香港發展現代法律


  英治時期的香港的確有優點,對中國歷史亦有貢獻。英國人在本國受制於福利主義,但在香港卻可獨裁,得以限制政府開支,抵擋福利主義。英國人相信自由貿易,但這方面做得最徹底的,卻是在香港。在制度方面,華人雖長期受到歧視,英國人自我偏袒,但其法律總較大清律例更適合現代社會,有利香港的發展。正因這些(及其他的)因素,香港得以從一區區只有數千居民的小漁村發展成後來的大都會。在這過程中,香港亦屢屢與中國歷史結成不解之緣。清政府派幼童到美留學,孫中山利用香港搞革命、大躍進時香港吸納了大量內地難民等等,都足以顯示香港與中國息息相關。


  不過,我們絕不應忘記殖民地本來便建基於宗主國的暴力掠奪,殊不道德。各宗主國中,以西班牙最喜採用掠奪性的策略。西班牙人跑到美州後,多會用兵把當地首領俘虜,「挾天子以令諸侯」,逼當地人民交出金銀再奴役他們開礦。西班牙人並無興趣替殖民地建立自由平等開放的可持續制度,南美洲的發展至今仍相對落後實有其遠因。


  英國殖民者是否比西班牙人慈悲為懷?這倒不見得。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本來是北美洲,1607年英國的母公司派了一批殖民初登今天的北卡羅萊納州時,本來也打算師法西班牙人,把當地酋長誘來軟禁,不料風聲走漏,酋長不但沒有中計,還包圍了英國人,並禁止族人與他們貿易。



撤退時不得已政制改變


           英國人飢餓難捱,惟有化整為零,不理英國的母公司,分批逃跑。他們很快發現,那裏並無金礦銀礦,亦無人可奴役,只得各自開發土地耕種,後來新移民日多,漸漸地英國對他們也控制不住,只得讓所有成年男人參與立法過程,這就為美國獨立戰爭後的政制打下基礎。不過,由此亦可見到,英國人在北美殖民地的政策,本非自願,而是被迫出來的。  


  鴉片戰爭前後,英國政府本來極力反對佔領它認為毫無用處的香港,它要的是在華售賣鴉片的「自由」。但率軍來此的義律及後來的砵甸乍很快便發現香港有優良的港口,對英國大有助益,因而在南京條約自行決定把香港也要了過來。


  他們本來的計劃是希望香港的人民大部分是白人,香港也只是他們對華賣鴉片的中轉地。不過,他們很快便發現與中國貿易若無華人作中介人會十分困難,惟有容許大批華人也在此定居。


  因為英國人打算長駐香港,而且此地無金銀礦等天然資源,掠奪政策無用武之地,所以改為引入可維持長久統治的現代法制,但又同時剝奪華人的政治自由,並極盡歧視。後來政制上的改變是英國人知道要撤退時才發生的,屬己所不欲,可施於人的策略。殖民地的香港不值得緬懷。

 

(Sky Post   20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