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2018

香港科研投資成本效益高 (雷鼎鳴)


  香港二十四位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去年6月致函習近平,反映香港科技界申請中國科研基金撥款的種種問題,習近平數月前對來信已作了批示,有關部門內部也跟進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最近終於公佈了新的安排,從此香港的科研人員可直接申請內地的科研資助,資金也可在港使用,不需如過去般錢不能離開內地。這是香港科技界的大事,為香港發展成為創科中心走出重要的一步,際此中美貿易科技戰陰霾未散之時,這消息尤有特殊意義。

 

  新的安排雖然會影響深遠,但我們也應注意,香港離開扮演真正的創新科技發動機路途還是遙遠。科研搞得好需要一系列的條件,資金、人才、土地、科研生態、制度,樣樣都可成為瓶頸。這裏先只談資金問題。

 

  香港社會並無投資多少錢在科研上,據說總額只有GDP的半個百分點左右,在國際上是極低的水平了。香港的科研主要在大學,而香港的大學科研人員的確也屢有貢獻,但總量有點不夠。何以見得?

 

  香港的教資會2016╱17年度對八所大學共撥款197億港元,平均每所大學24.65億元,就以我校科技大學為例,它共獲經常性撥款23.9億港元,這筆錢主要用在教學,但也有用在研究的。這筆錢的意義要通過比較才能解讀。

 

  在2018年,清華大學的總開支預算是269.5億人民幣,折合約為334億港元,高出香港八所大學的總和六成九,也幾乎是港科大預算的十四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的預算低於清華,但也是同一檔次。再看看美國的名校。麻省理工(2016年)是261億港元,史丹福(2017年)是491億港元(當中包括了它的一個國家實驗室),哈佛是381億,只有961位本科生及1277位研究生的加州理工,因為包含了規模龐大太空總署支持的噴射動力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總經費超過二百億港元。

 

  從這些經費可見,內地名校的開支預算,已可直追美國的頂尖科技大學,但香港各大學的開支與內地或美國名校預算相比,還不到別人的十分一。內地的變化尤其驚人,我尚記得不到20年前,清華有朋友還說香港的大學是靠錢堆出來的,當時清華的預算還比不上每年十餘億元預算的科大

 

  香港對科研的投入之低使人尷尬,世上無免費午餐,科研產出也是水退船低。權威學術刊物《自然》每年有一個「自然指數」,把各國研究機構在68份最頂尖的科學學術刊物所發展的文章數一數,再以每篇文章的眾多作者來自何方,按比例作調整,然後得出指數。從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排名第一的是中國科學院,史丹福以496.46篇排第五;麻省理工439.84篇,第六;中國有四所大學在二十名內,她們是北大(十二名)、清華(十三)、南京(十七)、中科大(二十),其中清華得分290.18篇。香港只有科大與港大排在二百名之內,科大80.59篇排一百二十九名,港大69.27篇排一百六十六。香港排名不高並不失禮,麻省理工的篇數是科大的5.5倍,但其開支卻是科大的11倍。清華的高質素科研論文是科大的3.6倍,開支卻是14倍!

 

  既然香港的大學在科研投資上成本效益是世界級的,但投入卻不足,那麼最合理的結論,便是多投資了。

 

(Headline Daily 201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