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喜歡說貿易戰中國損失慘重,而美國則因可收到大量的關稅,十分歡快。中國官方及美國的經濟學家並不認同特朗普的論述,認為貿易戰兩敗俱傷,沒有贏家。究竟誰人正確,這是需要小心經濟分析的。
貿易戰的第一步是美國向中國的貨品加徵關稅。先說美國一方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關稅有如對中國來的商品收取銷售稅,產品價錢會提高,美國的消費者自然有所損失。零售商或入口商也會蒙受不利,因為他們不可避免地也要分擔部份的成本,以免商品因價格過高,賣不出去。我在一些美國所有物品只賣九十九仙的平價商店發現,這些商品幾乎全部來自中國,但在別的百貨公司,它們可賣到兩三元一件。這意味着這些商品的入口價一定低於九十九仙,否則上述的平價商店怎可能不關門大吉,但另外的百貨公司則是牟取暴利了。如果加了關稅,平價商店也許不能加價,關稅成本直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對其他百貨公司而言,它們因為利潤空間很大,有可能會吸納了相當一部份關稅帶來的成本。總而言之,關稅會帶來消費者、零售商及入口商的「損失」,誰損失多一些,則每種產品都不一樣。
此外,我們也要注意,關稅扭曲了市場,消費者本來願意多買一點的,現在也因價格被人為地迫升,消費量會減少,這便是資源配置失去效率的損失,也是整體社會的損失。
但若只算損失的部份也不對,美國政府不是從入口商處收到關稅嗎?它橫徵暴斂收了錢後也算是贏家了。特朗普是只算自己的關稅收入,不算人民的損失。有些人的錯誤算法則是不理會政府的收入,從而高估了美國的損失。正確的算法是消費者等人的損失加上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退步減去關稅的收入。
中國損失多少?關稅壓低了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出口總額下降,但用出口額去量度,則是誇大損失了,這是因為中國少生產一些,總成本也就下降。生產商及出口商利潤的下跌,加上市場被扭曲所帶來的效率下滑,便是中國的損失。若人民幣匯率下降,則等同中國以便宜一點的價錢賣貨給美國,自己分擔了多一點關稅帶來的成本。
至於兩國之間誰損失較大,卻是要看每一產品在絕對值上,中美雙方的損失都差不多,但因中國GDP較美國低,所以在GDP百分比上,中國損失的比例要高一些。
關稅戰也有另一效果,便是改變入口的來源地。對美國的消費者而言,有不少商品本來從中國進口最有利,但若有針對中國的關稅,美國的入口商便會被迫轉到低效的國家購買。到最後,結果只是美國人自討苦吃,本來可從中國這高效的地方平價買到商品,但卻改為到高價的地方去買。
貿易戰的第二個階段是科技戰,它的破壞力卻很可能比關稅戰大得多,甚至會改變全球發展的格局,但同樣是沒有贏家。
高科技行業有一特點,便是研發的成本很高,但到了有成果出來後,生產的邊際成本往往很低。這意味着銷量對企業的利潤影響極大,銷量不足,便難以承擔天文數字的研發成本,企業就算不倒閉也要大減科研的投資。美國一些重要的晶片公司大部份市場便是大陸,中國或美國若不准它們進入中國市場,它們必會損失慘重。此種禁售或禁買,也一定對全球互相緊密依存的供應鏈造成難以評估的破壞。
本來在全球貿易中,大家都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各有自己的角色,也相信合作與共存,但特朗普的胡搞,卻對各國都響起警號,貿易夥伴不再可靠,自己不能不花費資源在每一項重要科技上都投資,重複開發別人已經開發的科技。這是很大的浪費,但卻不得不做。
長期而言,世界經濟會全面受到拖累,而且像中國此等科技大國,最終有能力在各領域製造一些優秀產品,搶走美國的市場份額。這結局的出現也只是早晚而已。美國發動的科技戰這招,對沒有實力的小國尚有可能成功,但面對中國,只是替自己的企業趕客而已。
貿易戰的第一步是美國向中國的貨品加徵關稅。先說美國一方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關稅有如對中國來的商品收取銷售稅,產品價錢會提高,美國的消費者自然有所損失。零售商或入口商也會蒙受不利,因為他們不可避免地也要分擔部份的成本,以免商品因價格過高,賣不出去。我在一些美國所有物品只賣九十九仙的平價商店發現,這些商品幾乎全部來自中國,但在別的百貨公司,它們可賣到兩三元一件。這意味着這些商品的入口價一定低於九十九仙,否則上述的平價商店怎可能不關門大吉,但另外的百貨公司則是牟取暴利了。如果加了關稅,平價商店也許不能加價,關稅成本直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對其他百貨公司而言,它們因為利潤空間很大,有可能會吸納了相當一部份關稅帶來的成本。總而言之,關稅會帶來消費者、零售商及入口商的「損失」,誰損失多一些,則每種產品都不一樣。
此外,我們也要注意,關稅扭曲了市場,消費者本來願意多買一點的,現在也因價格被人為地迫升,消費量會減少,這便是資源配置失去效率的損失,也是整體社會的損失。
但若只算損失的部份也不對,美國政府不是從入口商處收到關稅嗎?它橫徵暴斂收了錢後也算是贏家了。特朗普是只算自己的關稅收入,不算人民的損失。有些人的錯誤算法則是不理會政府的收入,從而高估了美國的損失。正確的算法是消費者等人的損失加上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退步減去關稅的收入。
中國損失多少?關稅壓低了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出口總額下降,但用出口額去量度,則是誇大損失了,這是因為中國少生產一些,總成本也就下降。生產商及出口商利潤的下跌,加上市場被扭曲所帶來的效率下滑,便是中國的損失。若人民幣匯率下降,則等同中國以便宜一點的價錢賣貨給美國,自己分擔了多一點關稅帶來的成本。
至於兩國之間誰損失較大,卻是要看每一產品在絕對值上,中美雙方的損失都差不多,但因中國GDP較美國低,所以在GDP百分比上,中國損失的比例要高一些。
關稅戰也有另一效果,便是改變入口的來源地。對美國的消費者而言,有不少商品本來從中國進口最有利,但若有針對中國的關稅,美國的入口商便會被迫轉到低效的國家購買。到最後,結果只是美國人自討苦吃,本來可從中國這高效的地方平價買到商品,但卻改為到高價的地方去買。
貿易戰的第二個階段是科技戰,它的破壞力卻很可能比關稅戰大得多,甚至會改變全球發展的格局,但同樣是沒有贏家。
高科技行業有一特點,便是研發的成本很高,但到了有成果出來後,生產的邊際成本往往很低。這意味着銷量對企業的利潤影響極大,銷量不足,便難以承擔天文數字的研發成本,企業就算不倒閉也要大減科研的投資。美國一些重要的晶片公司大部份市場便是大陸,中國或美國若不准它們進入中國市場,它們必會損失慘重。此種禁售或禁買,也一定對全球互相緊密依存的供應鏈造成難以評估的破壞。
本來在全球貿易中,大家都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各有自己的角色,也相信合作與共存,但特朗普的胡搞,卻對各國都響起警號,貿易夥伴不再可靠,自己不能不花費資源在每一項重要科技上都投資,重複開發別人已經開發的科技。這是很大的浪費,但卻不得不做。
長期而言,世界經濟會全面受到拖累,而且像中國此等科技大國,最終有能力在各領域製造一些優秀產品,搶走美國的市場份額。這結局的出現也只是早晚而已。美國發動的科技戰這招,對沒有實力的小國尚有可能成功,但面對中國,只是替自己的企業趕客而已。
(Headline Daily 201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