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自香港的大學退休後,精力充沛,跑到台灣的大學教書,每周坐廉價航空飛返香港會妻。可能因為他在彼岸孤身一人窮極無聊,所以每天都用WhatsApp傳來大量台灣的新聞資訊,並教我如何看台灣電視,回港後又常找我「討論」,在壓力之下,我又再補回不少對台灣的認知。這對我而言,困難較少,我有大量的台灣朋友,以前有一段頗長時間,我也曾緊跟過台灣的事態發展,現在新舊對比,難免感觸。
最近有件新聞頗引起注意,原來台灣的年輕人大量跑到大陸唸書,並打算在畢業後留在那裏工作。二○○九年大陸高校就讀的台灣學生共六千七百五十五人,但近年此數急升,現時已有上萬人。一萬人是甚麼概念?我在美國求學時期,台灣學生是美國最大的留學生群組之一,依稀記得,當年全美的台灣學生也只有兩萬多人左右,但他們後來對美國、台灣甚至香港科投發展的影響卻巨大,香港科技大學創校的資深同事當中,便有很多台灣的留美教授。
這麼多台灣人跑到大陸去讀大學,在社會上總會有影響。據說,有所女子中學有許願樹,現在學生許的願已不單只是要到台大去,而是包括了北京、上海、香港。到大陸蔚然成風,政府並不高興。台灣社會其實大部份並不關心政治,但藍綠之分在部份人中也涇渭分明,政府以為年輕人應較多深綠,但現在竟有這麼多人跑到大陸去,這並非小事,政府甚至派人向中學校方了解情況,頗顯其不安。
為何台灣學生要到大陸讀書,有些還不打算回台?移民是複雜的家庭與個人問題,我們不可輕下結論。這究竟是制度競爭的賽果還是經濟因素使然?在中國歷史上,幾百年來都有移民到南洋或北美洲。我家鄉是台山,祖輩十九世紀便到美國建鐵路,到今天美國台山人的「官方」語言仍是台山話。他們赴美為了謀生,中國窮得要命,在美雖然生活艱苦,但只要努力,仍有機會成為「金山伯」。這些華僑最愛國,連孫中山也說「華僑是革命之母」,沒有他們的捐助,辛亥革命未必成功。我們就算回到自己一代,不少港人早已移民美加,在溫哥華與多倫多,港人移民眾多,這些人移民,經濟因素也許並不一定是主要的。不過,在我輩中學同窗中,留學美國而在那裏落地生根的,幾乎全部與其事業有關,離開美加,不易找到合適工作。經濟因素的作用,不同時代便不一樣。
台灣的情況不同。從前華人到美加,是因為那裏的收入較高與社會較發達。但台灣人民過去收入遠比大陸的要高,現在則不一定。一名在台的大學生畢業生月薪約六千港元,在大陸較好學校畢業的,卻已超過此數,並且未來增幅可觀,而台灣的收入卻幾已停滯二十年。表面看來,經濟因素還是影響台灣年輕人去向的主要原因,若我們再注意,大陸名校擁有的資源往往是台灣名校的五六倍以上,此說更具說服力。但細想一下,這又未必。台灣本來比大陸富有,學風亦好,為何現在被人超越了還遠遠拋在後面?數十年的台獨影響大也阻不住年輕人往大陸跑,這豈非顯示台灣的民主選舉制度敗下陣來?民選出來的蔡英文民望已跌至負數,民選的政府又跑去干預台大校長的自主選舉,引發一場教育界災難,再加上經濟低沉,這怎會不大大打擊了台灣人民對其制度的信心?
(Headline Daily 20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