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2014

泰國軍事政變的啟示 (雷鼎鳴)


泰國最新一輪的軍事政變已發生兩星期有多,如按軍方宣布的計劃,要多等15個月才會再有選舉。


泰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但軍事政變卻頻繁,民主政制本應是軍事政變的一百八十度對立物,而這兩者又同時在泰國不斷交替出現,實應引起我們的好奇心。


有普選有民主 權鬥仍不斷


我們能否認泰國是一個民主國家嗎?


它雖有國王,但有普選,而且18歲以上公民要強制投票。起碼在普選的參與性方面,它在世界的民主國家中,是處於前列的。


我們可說泰國人缺乏公民意識嗎?看看紅衫軍與黃衫軍的動員及參與的積極性,就算我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也要承認其公民意識之強。


泰國人民無知嗎?他們15歲以上人民的文盲率只有6.5%,與香港的一樣,入學讀書平均年數也高達13年,怎麼說也不是一個愚民國家。(以上數據引自中央情報局的《世界事實書》《World Factbook》)。


不過,自1932建立君主立憲制後,泰國的成功及失敗政變,起碼有18次,平均每四年半便有一次,與民主國家選舉總統的頻度幾乎一致。但軍人奪取政權後,雖會有一段時間軍事管制,連電視台播放新聞,也可以有士兵在側戒備,但到最後每每又有新一次的選舉,局面又回復「正常」。這些軍人似乎是一種仲裁者,若政治上有他們看不順眼的事故,例如兩派爭奪激烈,互不相讓,他們隨時可跑出來「一錘定音」。


城鄉衝突 兩派不讓 輸打贏要


槍桿子指揮政治,當然很不理想。但為甚麼會出現此等局面,而且這模式短期內似不見有消失迹象?近年泰國局勢的動盪,紅衫黃衫軍互相對峙,顯然與利益有關。泰國勞動人口中,38.2%是農民,整體人口中,農村人口更高達 65.9%,但農業產值佔GDP的比例卻只得12.1%

 

由此可知,農民收入遠低於非農業人口,但前者卻是人多勢眾,政府要補貼大米價,保護他們的利益,錢從何而來?只能是從城市中來,這便構成了城鄉之間的利益衝突,他們要自各找政治代理人去保護其利益。


本來在一個國家中,有不同利益的團體互相衝突是平常之極之事,但成功的民主國家,卻可通過每幾年一次的選舉及代議制去化解矛盾,只要在選舉中輸掉的肯認輸,願意幾年後才捲土重來競選,政治便可得穩定。要做到此點,我相信社會中需要存在大量中間派,他們的立場不受互相衝突的兩派影響才可行。
泰國未達此標準,農業人口與城市中產的矛盾不易化解,只能靠一派壓倒另一派去解決,但若雙方勢均力敵,便難以改善了,軍人政權竟便成了避免動亂的「保險掣」,世事確是奇詭,泰國的中間派對此似也習以為常。


香港應以泰國為鑑


港人又可從中得到甚麼啟發?首先,若兩派嚴重對立撕裂,就算有普選也是無濟於事。民主制度在兩極化的社會中根本無法運作良好,社會中強要走極端路綫的人是在挖民主的牆腳,泰國或甚至埃及等地的經驗,我們都應充分注意,否則香港只會被一些各自認為自己充滿理想正義的人拖死。


第二,社會中的尖銳衝突會造成很大的破壞。泰國過去幾年紅衫黃衫軍造成的動亂早已重創其旅遊業甚至其總體經濟,今年它的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計,已被中國超過。


這麼一個原本愛好和平,人民有不錯教育水準的民主國家,大有機會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不能自拔,怎不叫人對背後的政治活動嘆息?


(Sky Post   20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