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隨便選了一年,看看那一年有甚麼大事發生。我選的是1776年,潛意識中,可能因為這是53歲的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出版《原富》這部經濟學最重要經典的一年。
一翻查之下,發現這一年真的了不起。39歲的吉朋(Edward Gibbon)在同年出版了《羅馬帝國衰亡史》六卷中的第一卷,這本歐洲歷史的巨著,其文字與學術地位直追中國司馬遷的《史記》,我幾年前買了一套,時刻都想找時間把它讀完。
1776:西方人才輩出掀變化
1776年對工業革命來說也是重要的一年,40歲的工程師瓦特(James Watt)所改良的第一部蒸汽機在這年安裝好,工業革命從此帶來機器代替人力,世界頓起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然,這一年也是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年,這年的一月,時年39歲的美國革命之父潘恩(Thomas Paine)發表了影響巨大的小冊子《常識》(Common Sense),直接煽動了美洲英國殖民的反英情緒。其後,33歲的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撰寫的現代文明思想結晶的《獨立宣言》也深受此小冊子影響。
我們不要忘記,1776年時,西方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樣在湧現出大量高級的文明產品。神童莫札特那年20歲、海頓44歲,都是音樂創作的高峰期。大量的思想家在那年仍在百家爭鳴,65歲的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那一年才離世,法國的思想家伏爾泰(Voltaine)82歲、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64歲、狄德羅(Denis Diderot)63歲、德國的康德(Immanuel Kant)52歲,這幾位對十八世紀歐洲崇尚理性開放的「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貢獻至大,儘管他們之間意見不盡相同;歐洲國家其後的科技與國力的大幅增進,與這批思想家的影響關係密切。
2012:歷史足迹可有香港?
我們若看當時的一些社會背景,便會更感驚訝。1776年英語世界的大本營,英國人口估計大約只有650萬,美國則更只得250萬,比起今天的香港都要少。在中國,乾隆已當了皇帝31年,人口已高達二億七千萬。若論收入及教育水平,當年的西方世界比今天的香港低了幾個等級,根本不能相比。其時法國大革命尚未發生,歐洲仍在皇權而絕非民主的統治下。
在2012年,我們是否可在歷史上留下後人會注意到的足迹。中國生產力急速上升,數以億計的人口脫貧,相信可在歷史留名。但看香港,真的很難查找出她在今年會對人類歷史有甚麼貢獻,與1776年人口更少的英國相比,更是容易使人羞愧。香港人倒應自省一下,我們是否甘心於繼續「運桔」,還是努力改善一下自己的能力,或調整一下人生目標。
(Sky Post 20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