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2012

奧運的獎勵制度 (雷鼎鳴)


  奧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下周各國的健兒都相繼回國後,一定會有英雄式的歡迎。

  奧運運動員(或其他體育競賽的運動員)的獎勵制度比較特殊,你若是獎牌—尤其是金牌—的獲得者,你將會萬千寵愛在一身,不但榮譽接踵而來,變身成民族英雄,獎金收到手軟,商業機構重金禮聘你當代言人,國家元首接見等等。名將如李寧、劉翔等,身家都已是以億計算。



勝敗之間回報迥異

  不過,你若像絕大多數其他的運動員一樣,無緣獲得獎牌,那麼回國後,除了教練或隊友,沒有太多人會注意你。等待你的,可能只是又一輪的地獄式訓練而已。

  獲獎者與落敗者的回報差別巨大,一個是得到一切,另一個則一無所有。但他們的表現也是如此不同嗎?有時得獎者只是比別人快上0.01秒,又或者是飛身落地時站得比人穩上一點。至於各人的投入與付出,能參加奧運的,都必會有不為外人道的艱苦。

  這是否不公平的制度?為甚麼要採用這制度?

  這個制度的確不是我們慣常看到的多勞多得,在後者的獎勵制度下,只要努力工作,回報不一定比別人低很多。不過,我們也不能說奧運得獎者的獎勵制度不公平,在參加培訓之時,大家都早已知道這制度如何運作,一個願打,一個願捱。



拉大差距「補償」參與誘因

  這制度有甚麼好處?體育競賽是追求卓越,而且結果一目了然的活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要比別人勝上一分一毫並不容易,得勝者事前一定有付出過巨大的代價。

  怎樣對運動員提供足夠強大的誘因?勝與敗之間差別極大的回報制度正是有效的方法。

  既然人數眾多的無緣得獎者得不到足夠的物質或精神回報,他們付出了這麼多,不是十分吃虧嗎?這樣會不會打擊有潛質的人參與這行業的意慾?會的,所以有必要「補償」。「補償」的方法不是增加落敗者的回報,反而是加大獲獎者可得的獎勵。

  新人在決定是否入行前,雖明知得獎機會甚低,但一旦成功便有巨大回報。預期回報上升,也會激勵更多人參與。

  這種制度其實並不局限於奧運運動員。世界各地的電影業也十分相似。紅得發紫的明星可名利雙收,但其他人則收入普通。



(Sky Post    20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