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2012

貪婪與恐懼 (雷鼎鳴)


  經濟學重視「誘因」(內地一般用「激勵」一詞),認為人的行為深受誘因影響。例如,我們若要員工努力工作,表現卓越,便要設立獎勵與懲罰的制度動員他們。獎勵的有效性建基於人類的貪婪本性,懲罰則是利用了他們的恐懼意識。究竟胡蘿蔔有效,還是棍子更重要?



經濟學研究啟發管理訓練

  這個問題的答案影響深遠,它可以啟發我們如何管理國家或公司,在政治鬥爭中如何取得最大的成果,或是在家中如何管教小孩,甚至是如何訓練貓狗!

  經濟學最講求證據。最近有幾位頂尖經濟學家便為此問題設計了一個實驗。

  簡略來說,他們的實驗如下。他們去年在伊利諾州一個低收入社區找來150名教師,再把他們分成兩組。研究人員告訴第一組,若來年他們的學生在標準考試中表現良好,會按學生平均分數的高低獲得最多8000美元的花紅。這是胡蘿蔔的方法,曉之以利。

  至於第二組,則是胡蘿蔔與棍子齊飛。實驗設計者首先向每位教師付出4000美元,但同時告訴他們,倘若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差勁,老師要交回這筆錢。不過如果學生有進步,則老師不但可保留原來的4000元,還可得到額外最多4000元的獎勵。

  兩種方法誰勝誰負?答案是一目了然,第二種方法大勝。第二組的老師如有神助,教出的學生進步驚人,反觀第一組,則無甚效果。恐懼的動員力量遠大於貪婪。



棍子動員力大於胡蘿蔔

  美國進行的教育改革中,早已引進獎勵制度,但效果不彰。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並非經濟學中的誘因理論不對,而是美國的教育改革者學藝未精,方法不對。不過,美國的教師工會一向喜歡平均主義,反對優秀老師可得更高報酬,他們對引入懲罰制度會更加抗拒。

  設計這實驗的有四位名家,其中一人是得過克拉克獎(地位等同經濟諾貝爾獎),暢銷書《怪誕經濟學》(Freakonomics)作者芝加哥大學的拉維特(Steven Levitt);另一人是被芝大諾獎得主赫曼(James Heckman)一手提拔,出身於美國南部窮困破碎家庭,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費爾(Roland Fryer),各人皆名重學林。

  香港的政治管理一塌糊塗,公司管理則家家不同。就算在個別大學中,獎勵制度也早被引入。實證經濟學的不少研究成果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Sky Post      2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