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2012

中港關係 (雷鼎鳴)


香港與中國經濟過去一直互相依存,關係密切,但近年這種依存關係已慢慢變得傾斜。
1983年香港實施聯繫匯率之初,美國是香港貨物出口的最主要目的地,吸納了香港32.3%的總出口,而中國則只吸納到11.5%。時移勢易,去年中國已是53%的香港總出口目的地,美國已屈居亞軍,只得9.9%


股市方面,二十多年前恒生指數成分股哪有中國股票的影子?今天香港的商店願意接納人民幣的不計其數,將來港元與人民幣掛鈎、或是與以人民幣佔主要比重的一籃子貨幣掛鈎只是早晚之事。


我多次說過,1990年時,香港此彈丸之地的GDP竟等於整個中國的25%,難怪港人有大香港思想。不過,這比例去年已跌至3.3%,這距離跌到1%已為時不遠。


中國增長快 挫港人優越感


中國的快速增長會使中港關係更和諧嗎?中國政府以前也許會以為香港的同胞對中國的發展歡欣鼓舞,事實上亦有不少愛國者會為中國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此種期望不易實現。


二次大戰後,美國財大氣粗,在全球指手畫腳,但「醜陋的美國人」帽子美國人硬是摔不掉。2005年,有位奧地利的電視記者跑來找我訪問,主題是中國這個國家甚麼時候會分崩離析。我對此主題大感驚訝,在追問記者後,原來歐洲人眼見所購貨品都是中國製造,歐洲成本高昂,無法競爭,害怕「黃禍」殺到,所以主觀地希望中國快將崩潰。由此可見,一國發展迅速,很易使別人感到不是味兒。


回到香港,從19982009年,平均每住戶的名義GDP不增反減,下降了3%,這是香港經濟停滯的強烈訊號,但同期內地GDP卻上升了一倍多。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港人的優越感受到挫折,但這並無轉化為檢視自己不足的動力。


「眼紅症」無助香港


這是香港民粹思潮的重要基礎之一,儘管眼紅症對港人毫無幫助。我們不妨把自己代入某些港人的思想中,他們認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要捍衞,內地的一套則是顛倒是非。他們對香港在中港博弈中日漸處於從屬地位,當然不滿。不滿便怎辦?第一種態度是埋怨責難中國以發洩自己怨氣;第二種是努力改造香港,使到她變得更有價值,中國不得不再次倚賴她,中港關係便又再可獲平衡。


第二種方法當然對香港及中國都有建設性,但不少港人卻對此等艱巨工作無甚興趣。不過,若在博弈中自己不具備實力,又如何可捍衞到自己的價值觀?更有甚者,一些人還用反共八股挑戰中國的底綫,而這底綫從鄧小平以來都絕不是要港人愛黨或認同中國政府所有做法,而是愛國,或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種挑戰不是別有用心便是愚蠢,效果不彰,且容易把香港推到危險的位置



(Sky Post   20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