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2012

日本的民族性與釣島策略 (雷鼎鳴)


中國在研判有關釣魚島的策略時,除了考慮軍力、經濟、外交等等因素外,還應注意對手的民族性。


美國人在此點十分聰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未結束前,政府早已找來著名的人類學家本尼迪(Ruth Benedict)專門研究日本的民族性與文化,以作戰後對日政策的根據。本尼迪在1944年出版的《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有多種中譯本),內容雖有爭議,但立成經典,對美國的對日政策影響深遠,例如,保持「天皇制」便與此書結論大有關係。


在本尼迪書中的第三章「各就其位」中,她對日本民族性的分析特別值得中國參考。


等級森嚴的文化


此章指出日本是一個等級十分森嚴的社會,天皇幾乎是神,高高在上,與人民的等級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公司中的老闆與僱員,上司與下屬,其地位等級不可混亂;在家中子女批評父親會被視作大逆不道,違反倫理;在軍隊中,上級命令當然必須服從等等。小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便被訓練如何鞠躬,他們被父母按着頭,慢慢學懂在不同的情況下面對不同人等,鞠躬的角度應如何如何。


此種培育的後果,說得好聽一點便是各司其職,社會和諧;說得難聽一點便是「見高就拜、見低就踩」。


等級森嚴的心態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一樣適用。美國是戰勝國,並投下原子彈,日本於是對之完全屈服,不敢拂逆,只要不廢除天皇,連怨懟也不敢,因為美國的等級被視作比日本更高。至於中國,因為被視作比日本卑微,所以南京大屠殺的兇殘行為並沒有甚麼大不了,國民黨政府對日「以德報怨」的政策不會受到感激,因為這是「下國」對「上國」應執的禮儀。日本至今屢屢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並指侵略中國只是「進出」中國,與其深層文化極有關係。反觀德國對猶太人便不敢這樣說。


中國忍讓 難贏日本尊重

由此可知,如此古怪的民族性(我因為有很多日本學生、朋友與老師,在此我不願加價值判斷),很易造成欺善怕惡的心態。在釣島博弈中,中國若採取忍讓政策,絕不會贏來日本的尊重,反而更被嘲弄。中國GDP雖已超越日本,後者只會心中不服。但若中國揮軍東進,奪回釣島,反而更能起到震懾效果,中國人民的向心力也會大增。至於美國嗎?她不會願意捲入這與她核心利益無關的戰爭,也沒有任何道德規範要她這樣做



(Sky Post    201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