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2012

中國的經濟失速 (雷鼎鳴)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的表現,第一季GDP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1%,第二季則跌至7.6%

  這些結果與我們的預期符合。上月底在清華的經濟研討會中,我們便預測第二季經濟增長會繼續「失速」,但第三季很有可能回升。不過,當時一位官員認為我們不應低估「失速」的嚴重性。

  中國經濟失速對香港絕非利好因素。當今世上,歐洲、美國、日本早已受困,倘若中國也不行了,世界經濟還有甚麼動力?從中央政府的角度看,百分之七到八的增長率雖已被別國羨慕,但在中國卻是不夠。主要原因可能是每年有一、兩千萬的人口從農村跑到城市,若無足夠高的經濟增長創造新的職位,那麼隨之而來的失業大軍會造成社會不穩。

搞基建 先問成本效益

  中國過去應付「失速」主要靠兩招,一是政府加大開支搞基建,二是多印鈔票通過銀行信貸向國企「放水」。這兩種方法都頗有問題。

  搞基建不一定錯。假如修了橋、建了公路、發展了高鐵,或在城市中建了一大批經濟房後,效益大於成本,那麼,這些基建不妨大造特造,關鍵是這些項目一定要經得起成本效益的檢驗。不過,倘若某些基建項目是否上馬,主要是取決於當前的政治考慮,成本效益通常會被拋諸腦後。

  按照GDP的計算方法,如果政府花費100億僱人在地上打洞,然後再把洞填平,GDP便有可能增加100億。同理,就算花了錢搞豆腐渣工程,其費用也會算進GDP的增長中。由此可見,人為地推高某年的GDP數字並不困難,但問題是這些項目毫無效益,它們不能替我們為將來製造新的財富,所以是浪費。政府決定增加開支刺激經濟前,必需要問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2008年底中央政府動用四萬億元救市,所用的方法主要便是向國企低息「放水」。但銀行借貸最應講究商業原則,把錢借給某企業前一定要問,它是否能利用資金賺回足夠利潤償還欠款?

政策上的急速「放水」大有可能造成資金的錯誤配置。當時很多國企根本沒有好的項目投資,最後反而自己變成高利貸,把從政府低息借來的資金用高息轉借給一些民營企業賺取息差,又或用這些資金去炒賣房地產,一塌糊塗。最後更加劇了「國進民退」走回頭路的局面。防止經濟「失速」,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SkyPost   20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