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談到深圳GDP四、五年內便可超越香港。其實,這已是保守估計,若以過去十年兩地增長速度差距而論,三年後深圳已可能做到了。就算假設深圳經濟每年只是比香港跑快5%,二十年內,深圳的GDP已經是香港的兩倍!
別人增長得快,我們只應祝賀他們,不用眼紅。但港人若仍是夜郎自大,不思進取,把精力都浪費在非生產性的內耗上,那麼香港在中國眼中會退化為一可有可無之地,在區域經濟上或甚至成為深圳的附庸!
尋求互補十分重要
要避免此等局面出現是完全可能的,但這很大程度取決於港人自己是否還有為過去賴以成功的獅子山下拼搏精神。繼續維護香港的國際性及制度是必要的,但深入了解中國及深圳的發展,尋求互補雙贏,避免惡性競爭也十分重要。
深圳經濟有甚麼特點?首先,她不缺資金。深圳境內總和儲蓄率高達GDP的58.5%,即每賺100元,只會消費41.5元,其他的儲起來。這筆儲蓄中,只有30.2元用作本地投資,餘下的28.3元可以輸出轉到別處投資。
深圳面積達1,992平方公里,比香港大八成。近年她的投資改為集中在「郊區」的寶安與龍崗,可發展的土地空間比香港大得多。
在人才方面,她擁有大批有冒險精神願意創業的移民,但其高等教育的發展卻遠不及香港。
人才無用武之地
深圳最大的「亮點」是她的高新技術產業,去年這產業佔了深圳GDP的32.5%,說深圳是中國最重要的科技城市是絕不過分的。反觀香港,高新技術產業似有若無,但高等院校中卻有大批無用武之地的尖端科技研究人才。
既然深圳有地有錢有企業家,高新科技生產已有基礎,但尖端科技人才不足,香港與她在這方面大有互補的地方。
深圳也想發展金融業,她對深圳的貢獻也達GDP的13.6%,比例低於香港,國際性更遠遠不及,銀行存款大約只等於香港的37.5%。其實香港也可替深圳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深圳把注意力放在高新科技對雙方及甚至中國都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