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十多年來婚宴愈搞愈豪。記得小時候若有人在灣仔菲林明道與莊士頓道交界的英京酒家擺酒,已是十分體面的事,但今天很多酒席都非要在五星級酒店不可,而且飲宴間更有種種節目製作,樣樣都要付鈔埋單。據一個電視台節目估計,一次婚宴平均花費26萬元。
26萬元值不值?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自己是徹頭徹尾的經濟動物,不會願意花這「冤枉錢」,更何況26萬只是平均數,有些會遠超此數;但26萬已是不少打工仔多年的積蓄了,一頓飯便一擲千金,何須如此?不過,若與印度人相比,港人只是小巫見大巫,別人願意用半生積蓄搞婚禮也。
港人十分聰明,這筆婚宴開支,大部分其實都被親友分擔支付。不少港人收到「紅色打單信」後都會大皺眉頭,要盤算一下要買多少金額的禮券才合適。
用等同現金的禮券當作賀禮,是很重要的文化突破,充滿香港人的務實智慧,這在香港以外並不多見。例如,若你親友多在美國,要跑到那裏舉行婚禮,那麼,你不會收到甚麼禮券,大家都送你禮物。但這有個風險,就是別人不一定知道你喜歡甚麼,容易買錯禮物,使你得物無所用。但我們也不要低估別人的智慧,美國人喜歡搞個網站,把自己希望得到的禮物清單詳細列明,親友可在網站中認領購買。不過,這種方法只是保證了所得禮物合乎心意,自己仍要為婚宴開支付鈔。
港人用禮券代替禮物的智慧,可上溯至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板橋有幅頗為流行的書法,稱之為「板橋潤格」,我家中一直掛,內中列明不同大小的書畫價格。常有人找他要書畫,但不肯付錢,只帶來一些禮物。板橋不勝其煩,乾脆把話挑明。他說:「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賠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鄭板橋很有經濟智慧。
(Sky Post 201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