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2012

香港喪失了甚麼優勢? (雷鼎鳴)


  在中國加入世界市場後,香港所要面對的問題,有不少地方其實與歐美所要面對的十分相似。



資金 人才 勞動力





  八十年代初,中國極度缺乏資本與人才,經濟一窮二白。香港與之相反,既有資金,又有工業人才企業精神。香港的資金與管理方法與內地的廉價勞工一結合,雙劍合璧,立時天下無敵,造就了珠三角的世界工廠。香港本地的製造業雖然式微,但港商在內地僱用了數以百萬計的工人,賺回的財富在港消費,衍生出「水滴效應」,本地的服務業得以興旺,亦足以吸納近七、八十萬人從製造業轉出來的員工。九十年代初香港經濟並無多大困難。



  不過,在九十年代中以後,香港的優勢日漸消失。首先是資金已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中國當時的儲蓄率雖無今天高達GDP百分之五十二這麼驚人,但也要比香港高。儲蓄率高意味資本積累迅速,慢慢地,中國也湧現出一批又一批擁有大量資金的投資者。到今天,中國光是金融資產,早已非常龐大,與美國的差距大幅減少。在資金充裕的條件下,資本的回報率會下降,這是近年世界性利息低企的重要原因之一。香港的資本家面對內地資本家的競爭,再不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在管理制度方面,內地的企業家經過一、二十年的觀摩學習後,早已神功練就,藝成下山。香港這批老師與內地的徒弟相比,是否仍有秘技未為人知,頗成疑問。



  九十年代過後,香港的專業中產也要面臨競爭壓力。內地教育制度雖缺陷眾多,但勝在年輕人勤奮好學、朝氣勃勃。經過幾十年社會如白雲蒼狗般的變遷後,內地已有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專業人才,香港的已無資格崖岸自高。他們的收入也不可能再高出內地的一大截。

  不過,因為內地經濟增長極快,港人就算怎樣不濟,也總有機會分一杯羹,這是另類的「水滴效應」,水從內地而來。香港地近內地,經濟不會崩潰,但歐美國家卻無法得此效益。



應變:求卓越 搶先機



  香港在資金、人才與勞動力都失去優勢後,又不甘心靠水滴維生,應如何應變?最重要的便是追求卓越,永遠比別人走先一步。在做生意上要保持頭腦靈活,搶佔先機;在專業上,要比別人懂得更多。看看美國,便知此事的重要。美國科技發達,技術上的領先使到她在競爭中得到原利,看看蘋果電腦等產品及利潤便可知曉。



此事說來容易,但很難做到。香港的年輕人實應加一把勁,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無用之事上。



(Sky Post    201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