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統計處發表了家庭收入分布的報告後,引來一些報刊的批評,指其為了政治目的,不理科學,遮掩真相云云。
統計處有無以政治壓倒科學的「前科」?我不敢排除這可能性。1999年間,有一擾攘一時的大新聞。當時統計處以一種所謂「抽菲林筒」的估算方法,得出可能有百多萬新移民來港之說。港人害怕人口太多香港「陸沉」,惟有支持保安局提議修改法律。
重要數字一應俱全
我不贊成讓太多新移民到港,但與不少同行都對「抽菲林筒」辦法極度懷疑,並公開批評之,事後發展亦顯示統計處當時遠遠高估移民數字。它當年有無為政治服務,我不敢妄斷。
今次統計處有無為了政治而隱瞞甚麼?這指控我倒是認為十分荒唐可笑!統計處的新聞稿及其附表中,所有重要數字早已一應俱全,更不要說243頁有條不紊極有學術參考價值的報告了。一些記者及評論人連別人早已清楚寫下的數據畏之如虎,不肯閱讀,反說別人要隱瞞甚麼,如此水平,怎不叫人失望?
從兩周前現任特首的言論看來,他完全搞錯了香港貧富的情況,所說與統計處報告大相逕庭(見上周四本欄)且又無心戀戰,怎可能向統計處施壓?至於候任特首,更無任何政治理由這樣做。
今次統計處的重要成果之一,正是把貧富差距與人口老化拆解分析。在人口迅速老化的環境下,舊有的原始「堅尼系數」已變得帶有誤導性。就算是一個千萬富豪,假若只靠銀行利息,他一旦退休失去工資,按現時的統計方法,會自動變成貧民,推高「堅尼系數」。人口迅速老化,退休者增加原始的「堅尼系數」會自動上升,這與貧富無關。統計處不能不為此作出合理調整。
友報記者比別人更有求真精神,閱讀了報告後,發現香港家庭最貧窮的組別每月收入中位數從2001年的2,760元降至2011年的2,070元,因此也得出收入差距擴大之結論。
肯用數字分析問題是可喜現象,但可惜她的結論是錯了。從2001到2011年65歲以上的長者人數增長了近二十萬,他們大半擁有物業或其他資產,不一定貧窮,但其收入卻因退休而急劇下降,最窮組別的收入中位數下降,正是這批退休長者加入「貧窮」大軍所致,並不等於貧富懸殊惡化。
(2012-6-25 Sky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