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談到《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上版一篇文章,作者認為毀滅資本主義的十大泡沫之一,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這種說法並非講出了事實的全部。
新興國家 人民收入急增
作者以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樣辦去說明他的觀點。的確,在發達國家中,例如美國,近年貧富差距有可能擴大。就算在中國此等較後進的採用了市場經濟的國家,貧富差距也有可能比以前更大。不過,就全世界的人民而言,貧富差距卻在縮窄。因此,從世界宏觀的角度出發,資本主義並無帶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局面。
為甚麼有如此似乎是矛盾的結果?這是因為自中國(或印度、巴西等其他新興國家)加入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後,人民實質收入從1978年至今,平均上升了16倍,數以億計的人民脫了貧,致使世界的絕對貧窮人口大減。反觀美國歐洲等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人民收入上升的幅度遠比不上中國、印度、巴西此等人口眾多的大國,量度世界人民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下降,是必然之事。
中國以前是均貧,貧富差距極小,「堅尼系數」一定低得很,今天則有人收入或財富比前增加了數以百倍,但大部分人則只是增加了幾倍,內地的貧富差距會有所擴大,毫不奇怪。這並不是壞事,「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本身並不公平公義,也不利激勵人民努力工作。這個年代毫不值得我們緬懷追憶。
美歐低技術勞工 高薪被淘汰
在美國或歐洲,低技術勞工在全球競爭壓力下已面臨淘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或以前,我們若跑到紐約曼哈頓這個資本主義的根據地,會發現有數以十萬計的低技術勞工,單是在唐人街附近,便有極多的製衣廠,有十數萬的車衣女工在擠迫的「血汗工廠」中辛勤工作。今天,這些工廠早已消失,它們被內地的製衣廠取代了。美國當年的車衣女工薪水雖不高,但總低不過中國的,競爭不如人,就業自然困難。
就算是需要較高技術的汽車工人,其面臨的壓力一樣大。三年前底特律的汽車公司幾乎倒閉,要美國政府救命,我們才注意到只有中學程度的汽車工會會員年薪達15萬美元。如此的高薪怎可能有競爭力?現在中國的汽車製造業以產量而言,已把美國拋在後面,但工人的薪水卻絕不會是15萬美元。底特律的汽車工人若不能調整心態,早晚一樣會被淘汰。
香港也是發達的經濟體,也要面對美國歐洲等地相同的問題。
(Sky Post
201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