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中學文憑試上周五放榜,不但受影響七萬多個考生的家庭極度關注,教育界也嚴陣以待,紛紛總結經驗。大學則忙着分析今次的統計數據,以作將來收生標準的參考。
今次文憑試,應考人數是72,620人。十多年前香港會考人數每屆大約有10萬人,現在人數銳減,自然是香港低生育率所致。今年進入中學的有五萬人左右,六年後應考文憑試的,很可能會比今天再降三成。
分數通脹 對優秀學生不公
文憑試主要的目的似乎是兩個:一是讓學生獲得一張文憑,以利他們找工作;二是幫助大學識辨哪些學生可以取錄,二者的要求頗有不同。只要正正經經的讀完三年高中課程,大多數學生都應被視作合格,可取得文憑。但大學學位有限,社會或多或少都要有精英制,能夠把真正優秀的學生找出來,這便要求考試的評分不能給得太濫。英國的GCE考試,等閒有幾成的考生可得到A,此種分數通脹,已使到不少大學負責收生的人不得不把GCE的成績大打折扣。濫給高分對優秀的考生其實不公平。
從文憑試各科分數的分布來看,似乎考試局的意圖也是要協調達到以上兩個目標。各科成績共分八級,即5**、5*、5、4、3、2、1及U。這些成績等級究竟代表甚麼,在放榜以前,我雖是科大商學院收生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也是摸不着頭腦,不敢輕舉妄動。
最低標準 對大學意義不大
各大學同意以兩科3、兩科2作為大學取錄的最低標準,但這個標準對大學來說其實意義不大。考得3322或以上的人數有26,431人,佔考生的37.7%,但大學學位只有一萬五千左右,取錄綫必然遠高於此分數。
我們若再細看各成績等級的分布,當可明白這是要兼顧大學錄取的精英制與獲得文憑的普及制。取得3或以上的平均百分率是59.1%。這與我自己考會考時E級或以上比率差不多。
從大學收生角度而言,我會暫時視3為高於過去的E級。至於2或以上,平均比率是82.4%。在官方文件中這雖被視作合級,但比率這麼高,與從前的F級或以上並無多大分別。但若分數的目的不是為了被大學錄取,我們當然也可把2當作是合格分數。
最高的5**、5*及5,我會視作等同數十年前會考的A、B與C等級。獲得5**的比例是1.1%,5*或以上是4.2%,5或以上是10.4%。這些比例頗低,是精英制的體現,但與當年的優(A)或良(B及C)比例大致相符。我記得我參加的那一屆會考,英文科獲得A的比例僅是0.48%,每年香港只有一、兩個人可以得到七優或八優,與近年每年幾十個九優及十優狀元大大不同。
來年教育局將為檢討整個新高中課程。我希望它能把這檢討推後一年。大學及僱主都是重要的持份者,他們要多點時間才能有足夠的根據去評估新高中課程及成績所包含的意義。
(Sky Post
201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