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10

人民幣匯率政策與內地樓價 (雷鼎鳴)

近月內地部分城市樓價急升,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今年二月與去年二月相比,全國平均樓價上升了百分之十點七,但這恐怕不能反映某些城市或某些地段樓盤升勢之凌厲。例如深圳平均樓價上升了二十一個百分點,沉寂多時的海口與三亞樓市再度活躍,樓價一年上升五成。北京上海的熱門地段,同樣亦有五成增幅。
與此同時,人民幣的滙價走向,同樣成為中國政策甚至是國際的焦點。二○○五年七月以前,人民幣兌換美元的滙率不動如山,但自那時起直至二○○八年九月,人民幣卻以平均每年百分之六點一的速度升值。金融海嘯後,滙價又重新咬着美元不放。美國政府欠債纍纍,本想通過多印鈔票及把美元貶值去減債,亦即所謂inflate away the debt,但人民幣若不升值,美國的如意盤算便大打折扣。
滙價不可定
內地樓價與人民幣滙率關係密切,分析它們時,不能把二者割裂。要了解滙價與樓價,我們應先從基礎理論出發。九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我第一次替《信報》寫文章,正是關於人民幣滙價,當時便介紹了大名鼎鼎的沙琴德(Tom Sargent)及華萊士(Neil Wallace)的「滙價不可定」理論,至今我仍認為對分析當前問題十分有效。
所謂「滙價不可定」,是指在現代無錨的貨幣體制中,我們根本不知什麼樣的滙價才是合理。現代貨幣多數是所謂的「不可兌現貨幣」(fiat money),我們拿着一張鈔票到中央銀行要求兌換,後者不會給我們任何有價值的商品,而只會把另一張面額相同但同樣無內在價值的鈔票交給我們(香港實行聯滙制,情況稍有不同)。既然人民幣與美元都只是一張張沒有直接使用價值的紙,那麼二者間的兌換價從何而來?
人民幣與美元的價值主要來自它們都是法定貨幣。購買中國貨物要用人民幣,在美國買東西則要用美元。美國人若只願意用十美元買一批中國貨物,而該批貨物在中國售價一百元人民幣,那麼滙率會趨向一美元兌十元人民幣。上述當然是極度簡單化的例子,但我們已可知道滙價受兩國貨物的供求關係及本國物價的影響,但這並未引伸出「滙價不可定」的結論。後者的出現,是由於貨幣除了是交易的媒介外,尚有另一重要功能—貨幣也是儲值的工具。
做好預期管理
社會中多數人都會有儲蓄,但我們可以儲什麼?糧食、衣服、房屋?用這些工具通通都不方便或保不了值,拿着貨幣則最簡單,但持有什麼貨幣才最好?當然是預期將會升值的。假設世人都主觀地相信人民幣短期內會大幅升值,那麼必有大批人通過各種途徑購入人民幣或人民幣資產,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自會增加,自我應驗的預言由是出現。
從此可知,滙價受人民的主觀預期影響,大家預期它升便很可能升,預期它跌便很可能跌,所以什麼才是合理滙價,難說得很。
不過,主觀的預期也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當中國外貿有盈餘,大家會更確信人民幣會升值,用外幣改兌人民幣並繼續持有的人會增加。部分外貿盈餘也會兌成人民幣並被繼續持有。人民幣供應量會增加,但這並不意味通脹必會加劇。
大家都把人民幣看作儲值工具時,對它的需求也會上升,可能抵消貨幣量上升所帶來的通脹壓力。但光是持有人民幣,保值效果比不上持有人民幣資產,亦即中國的股票或樓宇,所以部分人會拿着資金轉戰江湖,在股票或房地產市場上下其手。所以當外貿有盈餘或大家預期滙率有上升空間時,樓價便有上升的壓力。樓價上升對消費者物價指數沒有直接影響,因資產價格不被算入後者。
中國政府不希望樓價上升過急,是否可通過把人民幣升值去解決問題?日圓在八十年代中升值後,仍未能消除對美國的貿易盈餘,原因是日本的保護主義嚴重,仍不肯多買美國貨。但中國若不實行保護主義,人民幣升值應可減少外貿盈餘。
不過,滙價上升,起碼在過渡期,也有可能引起憧憬,使人以為它還會不斷上升一段時間,反而使人增持人民幣,從而繼續推高資產價格。若要使到升值成為壓抑樓價的工具,必要做好對人民幣滙率的預期管理。
中國不這麼樂意把人民幣升值,主要原因恐怕是擔心對經濟有不妙的影響。人民幣升值會使到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中變得較昂貴,這等於政府要強制出口商加價。一些效率較低的企業會因競爭不過別人而倒閉,失業率上升。這對不斷有民工湧到城鎮工作的中國經濟而言,頗有危險,和諧方針易被破壞。日圓在八十年代中升值後,自九十年代初開始,經濟一沉不起,藥石無靈,使到中國政府對升值政策十分疑慮。
不過,中國政府很可能錯誤解讀了日本的經驗。日本在八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在紐約市著名的廣場酒店與其他四國簽了「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同意把日圓升值,而日圓也的確從八五年八月的二三七日圓兌一美元,升至九五年五月的八十三日圓兌一美元,但這並不等於日本的「失去二十年」是由日圓升值造成的。日本東京大學的經濟教授伊藤隆敏(Takatoshi Ito)上月便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這個誤區。
中日樓市驚人相似
伊藤曾經是我的老師亦是好友,他曾代表日本在IMF當過資深顧問,亦曾與IMF的前第一副總裁及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克魯格(Anne Krueger)合辦過二十一屆東亞經濟研討會(其中三次香港科大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作東道主);在日本,他是極知名的經濟學家及評論員,分析中日滙價及樓價的異同不作第二人想。
伊藤認為,中國今天樓市的狀況與日本在八十年代後期驚人地相似。日本有一個六個城市的地價指數,從八五年九月到九○年九月,住宅用地價格指數上升了百分之一百七十,商業用地更上升了百分之二百七十五,銀座的一些商業樓宇,在一九八九年售價曾達一百萬美元一方米!但到了二○○四年竟跌掉了百分之九十九,住宅樓價也跌了九成。當年日本樓價首先在東京核心地段急升,再擴展至鄰近地段及二三線城市,再而泡沫爆破。
日圓在八五年開始大幅升值後,日本經濟不但並無衰退,日經指數及樓價反而節節上升,原因是日本害怕出現衰退,於是用上一系列的貨幣量化寬鬆及財政刺激政策死撑着經濟,但這反而引起更大的問題。衰退可以把效率低的企業淘汰掉,其資源可被導引到更懂得有效使用資源的企業,經濟會變得更健康。但政府若插手干預,延長了低效企業的生命,當經濟泡沫爆破時,便一下子有太多的企業出問題,社會更難承受。日本經濟停滯了二十年,尚有其他原因,但剛剛所說的,卻的確使日本出現過資產泡沫,終迫使日本政府其後不得不用緊縮政策把它刺破,日本的經濟受傷也頗重(美國金融危機,其實部分也源自二十多年來政府不斷防止衰退所引致的泡沫,不贅)。
伊藤認為日本的衰退,原因不在於日圓升值,而在於錯誤的貨幣政策。中國若不想重蹈日本的覆轍,應該加息及使人民幣升值,否則會造成太大及難以收拾的泡沫。
中國不用把伊藤的建議足本全抄,但若毫無行動,坐等外貿盈餘繼續增加,樓價繼續上升,將來一旦高處不勝寒,社會的承受力可能有問題。近來有兩個老朋友的方案多被討論,一是北大周其仁建議把人民幣大幅升值,一步到位,二是清華李稻葵的建議,持續地把人民幣溫和升值。兩種方法各有利弊。
「一步到位」升值的利弊
一步到位的好處是人民幣大幅升值後,大家不會再期望它還會繼續升值,投機活動因而減少。但這方法也有嚴重的缺點。
首先是中國手持大量外幣資產,人民幣升值等於這些資產貶值,持有這些資產的金融機構可能虧損巨大甚至倒閉(雷曼「爆煲」的導火線也正是因為當時美元大幅升值)。
第二,企業的出口會突然受到打擊,沒有足夠時間靠改善生產力去降低成本,從而化解升值所帶來對競爭力的影響,失業率可能會比較嚴重。
第三,什麼滙率才是到位?答案也不易知道,升得過少一樣引致繼續升值的預期,升得太多又會對出口打擊太大。
所謂溫和升值,是重複○五至○八年平均每年百分之六點一或甚至更低的升值幅度。這方案的缺點是大家仍會預期人民幣會持續升值,繼續買入人民幣。中國所持的美債每年有三至五個百分點收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若與此相若,則不會因持美債而虧損,但回報也化為烏有。中國企業生產力每年若有三至五個百分點的進步,也可頂得住因滙率上升帶來的困難。滙價上升也許可減慢資金的流入(但並非必然),樓價未必便能煞住,尚需要其他政策配合。緊縮的貨幣政策(例如加息)及增加土地供應對樓價應有壓抑作用。
中國去年貨幣供應量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七點六,比○四至○八年平均每年百分之十七點三高出甚多,致使樓價過急上升。上述的兩種方案都絕非完美,但中國似乎已沒有多少選擇。我認為摸着石頭過河,一段長時期內溫和地把人民幣持續升值,並貫徹退市計劃,貨幣供應量增幅回復正常及增加土地供應,是當前較為可行的政策。長遠而言,亦應考慮如何減持外幣資產。
HKEJ  2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