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2010

香港是否需要「全民退休保障」? (雷鼎鳴 )

強積金推行已有十年,社會中有人認為應對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作一全面檢討。檢討的背後目的,似乎是要舊調重彈,建立所謂的「全民退休保障」(九十年代稱為「老人金」), 亦即西方國家的「隨收隨支」(pay-as-you-go)退休制度。檢討的主要「理據」,是現時的強積金不能提供足夠的保障,而且基金管理收費甚高。

《信報》的資深讀者可能會知道,我一向認為「隨收隨支」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不但不公平,而且行不通;近十多年,香港社會的變化更確立我這個觀點。

至於強積金是否不能保障大部分港人退休後的基本生活,多半的批評都是基於非專業的表面印象,根本站不住腳;但強積金的收費過高,倒是不爭的事實,須要檢討。我十多年前在強積金立法前便早已指出,現行制度有缺陷,會導致管理費高企,但有有效招數可解決這問題。


強積金制度有缺陷

什麼是「隨收隨支」的退休制度?簡而言之,它是對全民的工作人口徵稅,所得稅款,並不是用來投資(也有些國家把一小部分稅款暫時投資),而是立刻分發給已退休的老人。倘若實施此種「跨代式」的退休保障制度,現時已退休、但過去從未繳付過「隨收隨支」稅款的老人可即時受惠,年輕的納稅人現在雖然要多交稅款,但卻可預期退休時政府可向下一代的納稅人徵稅,作為支付他們的退休福利。

不過,倘若此制度因入不敷支而破產,則過去繳付過稅款、以為退休已有保障的人卻會血本無歸。

上述制度表面上似無多大的缺失,但卻是暗藏致命傷,足可把香港社會推向險境。1993 年年底,彭定康突然要推行「老人金」,找了林煥光來替它護航,我則在《信報》一連寫了多篇文章指出其困境之所在。1994 9 月,香港有七十八位學者,幾乎包納了香港學界所有主要的經濟學家,在多份報刊自費刊登廣告,說明「老人金」為什麼不可行,並建議成立強制性的儲蓄計劃以保障退休。

廣告刊出後,輿論立時明顯大轉向,政府的推銷兵敗如山倒;1995 年初,政府終於收回「老人金」計劃,改為建立「強積金」。


「隨收隨支」多致命傷

在政治上,我不知道經濟學家的廣告是否真的起了什麼作用,我猜測政府內部,尤其是熟悉財金運作的公務員早已對「老人金」的可行性感到疑慮,或許有借助輿論的轉向而將「老人金」推倒之可能。我記得第一次與曾蔭權見面是在1994 年的一個舊生會活動中,當時他剛當了庫務司,見到我的第一句說話便是︰ 「唔使對老人金鬧得咁行呀!」(你對老人金批評得也太厲害了)。不過,1997 7 月「計量經濟學會」亞洲會議在香港舉行,找來已當上財爺的曾蔭權作主題演講,其內容則是引經據典,力數老人金的不是。我相信1994 年時他維護「老人金」,是基於公務員必須執行上級定下官方路線的責任,但1997 年詳細得多甚至是充滿激情的論述卻反映他真實的觀點。

政治上的考量我一向不加重視,客觀而嚴謹的論據才是考慮問題的關鍵。「隨收隨支」制度為什麼在香港不可行?這裏有多個原因,先談其致命傷。

香港於2009 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是男79.7 歲,女85.9歲,在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於日本這長壽之國。但在出生率上,香港卻是獨立經濟體中的世界第一低,一個女人一輩子平均只生育一個孩子(即總和生育率等於1;這一代一男一女有兩人,下一代則只得一人)。更有甚者,香港愈來愈多女性選擇終身不生育,我用過歷年人口普查的原始數據作研究,發現2006 年有3241 45 歲的女性沒有孩子,而且比率上升得很快。在這種人口結構下,人口老化是必然的,新移民的數量也扭轉不了這個變化。


總和生育率偏低

「隨收隨支」制的特徵是向年輕的工作人口徵稅,以支付退休人士的生活費,但若年輕人少,退休人士多,所徵的稅率便一定高得驚人才可平衡收支。稅率多少才夠?

這可輕易用精算方法找出準確答案,但就算只用更簡單的方法,我們也可清楚推斷出事實。

政府一向高估總和生育率。1994 年間,當時立法局議員劉華森約我與一些統計署官員到他辦公室討論未來香港的出生率問題。統計署的官員認為到了2001 年香港的總和生育率會回升至2.1,我大表吃驚,絕不相信香港的婦女在1994 年時決定一輩子只生1.4 個孩子,會突然決定改為生2.1 個。

事實上,2001 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當時的總和生育率不加反減,已跌至1 以下。政府對生育率的錯誤估計間接導致當時大舉建校,其後又要在現實面前大舉殺校,此點在此按下不表。不過,我們仍大可採用政府的估計,在2039 年,18 64 歲人口與65 歲或以上的人口的比例是2 1,香港的適齡人口中,真正參與工作的只有60%左右;換言之,到了2039年,每1.2 名工作人口便要扶養1 名退休人士。

在此,我還沒有把供養子女及另外40%沒有參與工作的人口包括在內。

假設我們按照國際上慣用的標準,即退休人士要得到剛退休前工資的三成才算滿足基本需要。每1.2 個工作人口要支付1 個人30%的工資,那要多高的稅率?

答案是工資的25%要交稅,人人有份,而且尚未包括薪俸稅等等其他稅收。以上計算,已經極為保守,如果港人的生育率如今天一樣低企,或壽命比政府估計的更長一點,又或退休人士要求更高的福利,稅率當然遠不止此數。


可令社會掉入泥沼

東歐有些國家的退休保障稅高達工資的五、六成,怎能不引起我們戒懼?近年法國的「隨收隨支」制入不敷支,不可能維持下去,其政府要把退休年齡從60 推後兩年至62歲,以便更多的人要工作交稅,更少的人領取福利,立時便引發大量示威活動;由此可見「隨收隨支」制可輕易使社會掉入泥沼,不能自拔。

此種退休制度也毫不公平。對現時年近退休的人士來說, 「隨收隨支」制對他們十分有利,因為他們不用為此交稅便可得到好處;但對仍須工作一段長時間的人士,尤其是年輕人來說,他們不但要負擔高稅率,而且不知再下一代的年輕人願不願意多付超過工資25%的稅率扶養他們,因而這種「隨收隨支」制對他們十分不公平。

有沒有贏家?當然有!除了快將退休的人士外,新來的移民,尤其是較為年長的,過去不用交稅,立時也可領取福利。我雖然不認同這個制度,但以我的年齡來算,政府若要實施這個制度,到萬事俱備立法完成後,我或許已快有資格伸手向政府領取福利。不但我是得益者,只要是已到退休年齡,就算是超級富豪一樣可以不用交「隨收隨支」的稅而領取退休福利,因為這種制度是「全民」都適用的。社會不平等莫過於此!

既然所謂「全民退休保障」早已證明是「此路不通」的死胡同,那麼剩下來可以完善化的制度便是強積金了。要分析其保障能力及改善方法,頗需篇幅,下周再談。

HKEJ   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