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在「預算案」中宣布,今年上半年會展開新一輪的人力資源推算。這個推算習作,應該是為所謂的「六項優勢產業」度身訂做,但人才不足問題,豈會只局限於六項產業,它早已成為香港社會深層矛盾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要轉型為知識型經濟,人盡皆知,成敗關鍵是香港有沒有足夠人才。有關人力資源最詳盡的資料,是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數據。二○○六年人口普查顯示,當年香港的成年人口(十五歲或以上)共有五百九十二萬,其中未受過教育或只是完成學前教育的,共九十二萬九千人,完成小學的一百零一萬八千人,完成初中的只一百零二萬三千人,即完成中三或以下水平的共二百九十七萬人,佔成年人口的百分之五十!教育水平如此低的人口,如何可成就知識型經濟?有說情況也不至於差勁如斯,不少低教育水準的人口,是年紀較大的退休人士,早已脫離勞動力。但我們就算只看二十至六十歲的適齡工作人口,初中以下水平的仍有四成左右,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香港人力資本水平低企,已是不爭的事實。
改善人力資本
改善教育水平可替香港帶來什麼好處?實證經濟學家回答這問題前,多會先估算一下香港的「入息函數」(earnings function)。「入息函數」為二○○六年去世的現代勞動經濟學之父閔沙(Jacob Mincer)所創,據說是經濟學中被估算過最多次數的函數,原因相信是它既有用又簡潔易明。「入息函數」目的是要找出什麼因素決定某人的勞動收入有多少,而根據世界各國多種統計數據無數次的估算,教育年數及工作年數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與我的學生曾多次用香港人口普查的原始數據估算過歷年來香港的「入息函數」,以二○○六年為例,每多受一年大學教育,學生將來的收入平均可增加百分之十五至十八左右(收入增長多少,受教育程度影響,例如小學畢業後多念一年中學,只能為收入帶來百分之五的增長)。由此可見,通過教育去改善人力資本,是提高人民收入的極有效方法。
教育的好處又豈只是提高收入而已?有人認為香港貧富差距巨大,社會上移流動性不足。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中,有什麼比投資在中低收入人士的教育更好?教育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投資,亦是促進社會流動的福利政策。教育也是創造就業的方法。一個地方倘若人才眾多,對國際資金的吸引力便會增大。資金流入,可有更多人就業。加州矽谷科技人才濟濟,資金也大量湧入,便是例證。
李斯的智慧與視野
炎黃子孫對教育的重要性大都十分熟悉。內地提出「科教興國」,台灣高官中出身教授的不計其數。但人才政策落實得最徹底的恐怕是新加坡。近年新加坡在內地吸納了大批精英,它向香港各大學挖角,也絕不手軟。十多年前我在新加坡聽過一位議員引用了秦相李斯《諫逐客書》的英文演說,印象十分深刻。話說秦國收留並重用過不少來自六國的奇人異士,但卻引起了貴族的妒忌,要把他們全數趕走。李斯也在被趕之列,但他據理力爭,指出秦國成就帝業,很多方面都是得助於客卿,若是把他們趕走,等於資助敵國,損害自己。香港的議員,誰人有李斯或該位議員的智慧與視野?
教育對經濟的重要性雖有堅實的證據支持,但毋庸諱言,不少人對這個看法頗有質疑。香港不少富豪教育水準不見得很高,但卻能白手興家,創造巨大的財富。其實世界上這些異例所在多有,他們可能聰明過人、勤奮工作、敢於冒險,又或有幸運之神眷顧,但相對於總人口而言,他們卻是絕對的少數。對絕大部分人而言,教育仍是提高收入的最穩妥途徑。
另一種質疑是這樣,香港的人均GDP,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超過大部分歐洲國家,但港人教育程度的中位數,卻比歐洲低了兩三年,這是否意味着教育並不重要?這個說法不對。以法國為例,法國人每周最高工時三十六小時,港人遠為勤勞,每周工時中位數卻是四十五小時,比法國的高出四分一。法國受各種福利政策困擾,失業率等閒高達百分之十。雖則如此,法國的人均GDP比起香港卻仍是不遑多讓,沒有較香港為高的科技與教育水平,怎能有此生產力?
香港的人力資本要增加多少才能追上歐美的生產力?我曾經用香港人口普查的數據粗略估算過香港經濟的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發現香港的生產結構與發達經濟體頗有不同。在歐美等國,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生產源自資本的貢獻,人力資本與勞動力則支撑着百分之七十的產值。香港是世界上人均資產最高的地方,資本對產值的貢獻高達百分之四十八,人力資本百分之四十,純勞動時間(不包括人力資本)百分之十二。港人若不是過去努力工作努力儲蓄,便不會有現在這麼高的資產,也不會有這麼高的人均GDP。根據以上的結果,我曾經推算過,香港若只有美國的人均資本,那麼人力資本便要比現在增加百分之一百六十才能達到美國的人均GDP。在人力資本方面,香港若要追上先進經濟體的水平,要走的路還很遠。
教育開支遜三小龍
香港正在追上別人,還是愈墮愈後?在過去幾年,香港的人力資源政策中,最正確的是擴大了「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容許香港的大專院校把非本地本科生的限額增至學生總數的兩成。但以數量而言,對於增加人才的儲備,這仍只是杯水車薪。從二○○三年七月到去年三月底,總共只有二萬八千餘位內地專才到港,很多還不是長居香港,與同期通過家庭團聚來港平均教育水準遠低的三十萬人相比,顯然微不足道。至於來港念大學本科的外地學生,人數更少,尚遠未能解決香港人才不足的問題。
吸納人才以外,培養人才又如何?香港去年在教育方面的總公共開支是五百八十八億元,佔GDP百分之三點六。美國中央情報局有個叫World Factbook的網站,有很多各國的背景資料,雖不全部準確,倒也可用。這個網站排列了世界一百八十二個經濟體教育公共開支佔GDP的比例,香港的百分之三點六,排名低至一百二十八,位處下游,及不上另三條小龍,比印尼還稍低,與美國的百分之五點三、丹麥的百分之八點三等等相比,是遠遠不及了。對人力資本如此低的投入,長此以往,怎生了得?
香港自九七年至去年,十二年內人均名義GDP總共只增加不足百分之十一(同期消費物價指數幾乎沒變),經濟可謂頗為停滯。我相信這與教育投入不足有不可忽視的關係。教育不是消費,而是對未來的投資。不改善目前狀況,香港不會維持到她在中國城市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HKEJ 2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