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事件在日方釋放詹其雄船長後,或可暫時平息下來,但中日與中美的角力、中國領海的主權「爭議」,還將繼續,保衛釣魚台及保衛南沙的大業,遠未完成。
保釣運動源於1970年底至1971年初的留美學生運動,我當時尚未赴美讀書,趕不上參加保釣,終生引為憾事,但我的朋友中, 「老保釣」的不計其數,或可作補償。去年春天,海外保釣人士中無人不識的芝大學長林孝信把自己珍藏數十年的大批手抄保釣期刊悉數捐贈給台灣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老保釣」借此機會同年5 月在新竹搞了個「保釣四十周年」的預先紀念大會。在會上我巧遇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館長薛芳渝教授,遂起以林孝信為榜樣之念,把我自己收藏的保釣期刊都忍痛全部送給了清華。
美日意圖先行看清
在送書之前,我稍為翻讀過海外保釣前輩年輕時的大作,但覺其激情與純真之餘,卻是極為講理。例如,釣魚台主權究竟是否屬於中國這一關鍵性的問題,若不能回答,便胡亂爭奪領土,這與帝國主義者便毫無分別。但保釣文獻中,卻有大量從國際法、海洋法、地理及歷史方面的嚴謹考證,百分百確立了釣魚台自古以來屬於中國這一不容置疑的事實。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教授也出版過《釣魚列島的歷史和主權問題》,考據了史實,維護了正義。天地圖書公司應再印刷這本書,使青年人更明白歷史真相。
要解決釣魚台問題,必須分析日本及美國背後的意圖與策略。首先談日本。
1978年中日雙方達成暫時擱置釣魚台主權爭議的諒解,但日本卻靜悄悄地有效佔領了釣魚台。此事在1996年被揭發後,日本政府卻耍賴皮,說小島已被日人以幾角錢美元買下屬私人產業,政府管不了。不過,當時香港及台灣的保釣人士到該處海域宣示主權時,卻遭日方攔截,前學聯會長陳毓祥便在釣島海域遇溺喪生。
我在本報1996年寫的一篇文章《釣魚台這局棋應怎樣下? 》(見拙著《風眼中的經濟學》)便指出,日本的策略是博弈論中十分厲害的爭佔先手(pre-emptive move),她佔領了釣魚台後,中國便變得被動,若要派軍奪回釣島,便要考慮是否會觸發戰爭,得不償失,縛手縛腳;不派軍又怕日本長期有效管治釣島造成既成事實,在將來的國際爭議中處於下風。若要破解此局,最好的辦法是比日本更加強硬,派戰艦到釣魚台遊弋,並實際登陸,而且向民間高調宣傳保釣活動,使日本知道在政治上中國不可能退讓,要退的只可能是日本。
日本經濟暫難翻身
中國沒有採用這政策,它用的方法是「拖」,但口頭上說的話,仍算強硬。這不是最好的方法,但錯有錯着,以今天看來,拖字訣也足可使日本十分忌憚,不能不狗急跳牆。
為何時間對日本不利?在這裏我們大可不用理會日本內部各種派系的政治爭,而只從其長遠的國力及利益着眼。
眾所周知,日本二十年來經濟停滯不前,而且翻身暫時無望。1996年上一次保釣事件發生時,日本名義GDP是4.61萬億美元,是中國當時的五點三八倍。經過十多年後,今天日本的GDP 以日圓計算,不升反跌,它能保持5萬億美元的高位,只是因為日圓升了值而已。今年中國GDP應可達5.4萬億美元,超過日本。若考慮到日本物價遠高於中國,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已是日本的兩倍左右。
在經濟總體規模上看,日本相對於中國,早已失去了優勢。
日本將來能否翻身,經濟實力重新超越中國?倘若中國自己不犯巨大錯誤,日本的希望相信要落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是資本的積累。日本去年的投資總額,只佔GDP 的20.6%,低於世界中位數的25%,更遠低於中國的45.2%,投資率差別這麼大,未來一段長時間內,我們只會見到兩國的GDP差距會急劇拉開。
日本可否扭轉乾坤,重新增加投資?此事恐怕極難出現。日本人壽命之長世界第一(香港是亞軍),但總和生育率,即每一女性一生預期平均會生育多少子女,只是一點二人。如此的長壽及低生育率,決定了日本人口老化的事實。日本人年齡中位數四十四點六歲,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22.2%,而這比例只會愈來愈高,這意味着適齡工作的日本人口愈來愈少,國家總產量一定受到負面影響。不但如此,退休長者不再工作,其消費會把其過去積累的資產慢慢吃掉。日本社會近年的總體儲蓄率下降,正在於退休長者的「吃老本」抵消了中青年人的儲蓄。在此局面下,不增加欠債已是幸事(日本政府欠債去年已是GDP 的189%世界第二,比例只比津巴布韋稍低),如何談得上找到資金增加投資?
一哥美國不許挑戰
反觀中國,六十五歲人口只佔8.1%,遠低於日本。未來數十年,中國人口也會老化,但日本式的困難,要晚幾十年才會出現。由此可知,在經濟上,日本國力與中國相比,只會繼續下降。
但中國有沒有極度倚賴日本的地方,使到中國不能不屈服? 2008年日本在中國錄得34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日本在華的投資總量在同年只有39億美元(只及港人在內地投資量的9.2%)。由此可知,中國經濟並無倚賴日本,反而日本要靠中國賺錢。日本若單獨面對中國,已不能硬得起來。今次傳說因中國限制對日本出口稀土,日本立刻便要放人,正是日本政府咎由自取。
不過,在軍事上,日本開支佔GDP 1%左右,總量在美國、英國之後,長期高踞世界第三。近年中國經濟上升,國防開支佔GDP 1.4%左右(美國中央情報局誇大為4.3%,與世界各獨立的研究機構估計的差別頗大,不可信),總額已超過日本。
軍事上,中國已不用畏懼日本。
如上所述,中國的國力將會把日本拋在後面,時間愈長,對日本愈是不利。日本若不先下手為強,將來若獨立面對國力數倍於她的中國,如何有勝算?反之,中國就算軍事上按兵不動,用經濟及外交手段剋制日本,將來實力更有把握時才對決,也未嘗不可。不過,若日本不知進退,欺人太甚,中國卻必須用更強硬的手段。
正如內地流行電視劇《亮劍》所言, 「狹路相逢勇者勝」,若一味忍讓,麻煩也會沒完沒了。
日本不足為患,真正的問題是美國。我過去多次指出,美國絕不希望有哪一個國家能挑戰它的「一哥」地位,奧巴馬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便有言︰「我絕不接受美國成為世界第二!」但2006年美國的一個調查卻顯示,81%的美國人相信二十年內中國經濟會超越美國(見本報2010 年8 月2 日拙作《未來三十年的中外博弈》)。我自己的估計,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2019年以前中國總體GDP 已可超過美國,用官方匯率計算,在2031年以前亦可超過。若美國仍受困於經濟衰退,時間可能還要提早一點。
韜光養晦不失自保
在大國競爭中,時間對美國亦是不利。美國有科技及軍事上的優勢,但兵者凶器也,美國若不感到自己的安全或利益受到威脅,也未必肯在撤出伊拉克後,再付出用兵的代價。對它而言,在政治上找些麻煩,在經濟上要人民幣升升值,再利用中國的近鄰對崛起中的中國所產生的恐懼感,搞搞合縱連橫,圍堵中國,都是有點效用的策略。在2001年中國GDP 只是美國的12%左右,小布殊剛上台,也是大搞這樣的政策。「九一一」替中美關係買了七年的蜜月期,金融海嘯又再多買兩年,現在美國似已重新執行圍堵政策。由此可知,美國要扮演「一哥」的心態,不會因共和或民主黨執政而有差異。
不過,過去九年,中美GDP 差距,收窄了三分之二,美國倚靠中國的部分增多了,外貿對中國雖仍重要,但未來的發展已慢慢地向內需轉移,軍事及科技上,中國遠比過去成熟,美國已失去了「大石壓死蟹」的機會。雖則如此,幾年後中國經濟總量便要爬頭超越美國,後者對此不會甘之如飴,情況仍可能十分凶險。
面對如此的形勢,中國最佳的回應是什麼?既然時間對中國有利,韜光養晦不爭霸當然應是對外政策的主調。不過,樹欲靜而風不息,有些事是避不了的,領土主權及保護自身的能源供應中國是寸步不能退的。中國除釣魚台外,尚有南沙群島須保衛(台灣過去在南沙有駐軍,不知現在仍在否?)。軍力上的發展,尤其是防守及保護航運的力量,十分必要,否則中國便只會變成一個沒有還手能力的富翁,飽受別國威嚇。以今天中國經濟增長之速,稍為增加國防開支,不會對經濟有重要負面影響,更不可能如前蘇聯般遭軍事競賽拖垮。